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

阅读:444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10/8 11:48:31
在三类作文题中,从数量到质量上比较突出的是议论性的题目,往年普遍得到称赞的题目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北京的符号”“我要握紧你的手”“一定要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这类倾向于抒情的题目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这种变化似乎并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着某种自觉,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好几个省份都在强调“文体明确”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坚定的是福建省,毫不含糊地规定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者记叙文。事实上,就命题的内涵而言,标准的记叙文得有完整的故事,很难有现成的素材,其结果是百分之八十五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文。如果说今年的命题的新意的话,这就是新意,而且是带着历史转折性的,从以抒情审美为主向智性议论为主的过渡。新京报的社评对之视而不见,表面原因在于其线性思维:只要切近当前感性时事,就能卓尔成章,文质彬彬。其实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全面发展的包括知、情、意三个层次的不理解。知是知觉,情是情感,二者并不是素质的全部,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有意,也就是意志、智性。从内心初感到情感,从情感到智性,这是个升华的过程,将这个过程,转化为有序的文章,不但是从被动反映到主动驾驭、人格的结晶,而且是对文体把握、征服、搏斗、创造的过程。文体并不是笼统的,其规律是因形式而分化的。就抒情文体和议论文体而言,一个属于情感范畴,一个属于理智范畴。抒情强调主观、感情追求强烈,逻辑可以极端、甚至片面,才有诗意,而议论则强调客观,贵在冷峻、追求全面,才有深度。
近年来第一线老师普遍反映,高中学生不会写议论文,缺乏思想,内容苍白,多数沉溺于华丽文采之中。根本原因就在于误以为情感是唯一的价值,而不知使之上升为理智,达到情理交融才是更高的层次。去年某省以格林兄弟故事为题,二者本为收集民间传说,获得历史文化资源,未能成功,不料作为文学性童话却风靡天下,绝大多数考生,均看出命题的对立面转化,价值多元从一元价值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其中一篇以《只待蓦然回首》为题而得满分的优卷,一公布就引发了学界乃至文艺界的不满:
我们或许都曾像格林兄弟,在面对零碎的情节,无法预知它与未来有怎样的串联。对看似白费的努力不免心灰。可是,这联系一直都存在着,如一条透明的丝线纵贯历史的长空,酬我们以璀璨的银河,只待蓦然回首,验证曾忠于心声的无悔。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本该是本文立意之所在,如果按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应该分析其间的矛盾与转化的条件,不难达到智性的高度,但是,这里却是停留在感性的朦胧层次。如果按西方考试的准则,主题句应该鲜明地亮出,而不是躲躲闪闪,但作者却因为过度迷恋情感,极尽缠缠绵绵之能事:其结果是论点都陷于迷蒙。“零碎的情节”存在着“联系”只待“蓦然回首”。这算什么论点呢?还不如其它一些优卷,朴实地提出格林童话从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表面上有其偶然性,实质上有其必然性。事实上,格林童话的每篇都有完整的情节,并不“零碎”,其价值也并不是什么“联系”,而是两种价值的矛盾和转化。如此朦胧的话语已经够混乱的了,作者似乎还嫌不够过瘾,又用了整整一段作为导引:“生命的纵横阡陌”“落花翩跹”“榆柳娉婷”“黄鹂声声清啼”“明媚的春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等,华丽词藻叠床架屋,不但没有使主题鲜明,反面干扰了读者的注意,令人摸不着头脑。举了二月河成功的例子以后,文章结论是:
     来源:网络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