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用传统教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143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10 10:28:32

新课程的性质突出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是从双基训练到语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教材对知识和能力的表述方式也与过去不同,他根据生活而不是根据知识点来组织单元,知识与能力已经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了。

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文化积淀,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不要以为读了几篇作品,文化积淀就深厚了,语文素养就提高了。应当把优秀的作品当作精神食粮来加以消化吸收。优秀作品一方面能满足读者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阅读是素养,写作也是一种素养。母语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写作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思维问题,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

三、实施方案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其次要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而是学生的。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我要读、我要写。当然,这并不 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 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复活》等。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语文教学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割裂开来。如果重视语文知识积累,而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或者书面表达能力较强而口语交际能力薄弱,这就不是全面的培养语文素养。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要求学生会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这些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体现,否则就难以完成培养语文素养的任务。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是一种理念,它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人文性中道德、理念、品格的确立对人类的整体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养是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积淀上提高的。

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靠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等方面的渐染作用外。很大程度上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课堂上演认真学习,课外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练笔。

语文素养首要的应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和书写,这是很重要的方面,而恰恰在这个方面经常被忽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 ,是民族文化之根。

12
     来源:原创  编辑:shaod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