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物理课堂中学生探究性水平的设计与指导

阅读:150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1/8 9:16:26

  多媒体课件在展现抽象的物理现象时有它独特的魅力,但它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因为人为设计的东西不能代替真实的物理过程,所以它在抽象难懂概念的形成学习中最有用武之地。不过我们也不要仅仅为了装饰课堂而使用多媒体,有些内容不用课件,也不用演示实验,纯粹展开思维探究,用嘴吧讲例子也未尝不可。

  为了探究能顺利进行,免入歧途,教学中还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关注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生学习一个新概念,必须有一些相关概念作为起点能力,方可进行辩别、概括,抽象出新概念。例如:动量这一概念的习得,需要考虑学生是否已具备质量速度运动效果等等概念。在进入新课教学之前,不妨花些时间为起点能力作些铺垫。

  关注前概念的干扰      某些前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是学生习得正确概念的拦路虎。对于存在前概念干扰的概念,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反例加以澄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概念的形成就受到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这一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前概念的干扰。利用下述反例澄清的效果就很好:取一张纸,裁取其四分之一揉成一团,与另四分之三纸片一起从静止开始落下,看看谁先落地。

  精心设计正、反例      概念的形成过程,其关键就是要通过适量的正例,使学生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若干反例,形成分化,才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深化,排除前概念的干扰,使概括的结果正确化。因此,设计正例时要力求例子具有同一性,相关性,准确性,便于学生概括。切忌东一郎头西一棒,把有关的例子在时间上分割开来。正例的无关特征须不断变化,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概括。 而设计的反例要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有助于分化出正确识别概念的细化了的条件。但考虑到高中物理的教学对象已经不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与低年级学生的最大差别是:他们已有对事物的较强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同时也有更多的这样和那样的前概念干扰。经常需要先考虑设计一些反例来澄清前概念的干扰,引导学生认识到以前的一些认识是没有排除某些非本质因素的影响所致。而正例的数量可以大为减少,否则可能让学生仄烦。

  2、规律的发现学习

  规律的学习属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规则学习范畴。谈规则的学习,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规则以及规则的习得途径:当学生能在许多类的客体和事件中以某一类关系做反应,在各种情况中的行为有规律性时,我们就说学生习得了规则。一般规则包括了除分类之外的其它类别,如大小关系,相似关系,前后关系,在物理学中更多以函数关系和图象关系来表述。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更多的是遇到简单规则的复杂组合,通常创造这些复杂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类实际问题,即习得高级规则去进行问题解决。所以规则的习得途径也有类似概念形成学习的例--规法和类似概念同化学习的规--例法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为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创造能力,在规则、高级规则的教学中,适合采用例--规法进行规则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实验的探索总结归纳出物理规律,并能初步应用于问题解决中,所以非常适宜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规律的发现学习。

  这里的探究我们定位在实验探究的层次上。例--规法中的包括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课外做的探究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做的课外实验;根据学生建议做的课堂实验(包含随堂实验、演示实验)等。但反对像以前那样要学生被动地观察演示实验,或者事先设计好步骤,学生连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也不知情,只是像群机器人一样按既定程序操作,最后得出结果的所谓随堂实验。因为这样做看似以学生为主体,热热闹闹的探究学习,实质上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学生有困难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但不能关爱过度,帮助过分。更不能越俎代庖,使好不容易创造起来的探究情境不能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浪费资源。

  我们认为规律的发现学习课是最容易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尽量让学生真正体验物理研究的过程。现在很多老师都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常常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随堂实验,这样做的确很好,但有些学校可能会受到条件限制。另一方面,改成随堂实验后如果不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仍然是形似而实非的实验探究。而演示实验处理得法,也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要为了追求形式而轻演示实验,重随堂实验,更不要包办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随堂实验都要在以下两种前提下做:一是揭示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学生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想要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做好引导,并将自已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出谋划策,渐渐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我们要做的实验中来。然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得出规律。比如我们在进行《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冲量可以改变物体的动量,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没有合外力的冲量,则物体的动量不变,那么两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不是也这样呢?这时学生会提出用实验来研究。(如果学生说一定会这样,那我们就要他说出理由,要有充足的根据。如果他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那也是收获。)这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讲讲这个实验打算怎么做?教师也要在合适的时机说明能提供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在大家认为方案比较完善后,完成这个演示实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如已能从理论上完成证明,我们再演示证实一下也未尝不可。)在这里,具体的课堂操作不能事先定得死死的,一定要灵活机动,但探究的总体思路是事先可以设计的。

  3、概念、规律的应用学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学习属于高级规则的习得与应用,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总结说:在不同水平的两个结构之间不能有单向的还原,而是有互反的同化,以致高级的东西可以借助于转换而从低级的东西中演化出来,同时高级的东西可通过整合低级的东西而使低级的东西更为丰富。学生在这类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概念和规则,他们所要进行的是把这些概念、规则重新组合,形成高级规则去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使得已有的概念、规则获得重构。这里学生已具备大量自主活动所需的资源,也面临可以通过自主活动来解决的问题。所以这种类型的课最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时还能完全放开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探究,并延伸到课外。

  我们把这一类探究性学习定位于问题探究,比如超重和失重、回旋加速器、日光灯原理等内容的学习。如有的文章介绍《超重和失重》的课例,就延伸到了课外: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去乘坐电梯,并将在乘坐中要学生体验的各个时间段交代清楚。也有的还要求学生提个弹簧秤去电梯里称物体的重量,观察各个过程中弹簧秤读数的变化。再比如讲日光灯原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解决日光灯的某些故障(要强调注意用电安全)。当然如果条件受限,不延伸到课外也无损探究大局,我们只要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或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就可以用一个底部有小孔的漏水瓶子装满水,当它自由下落时不漏水了,这样就可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回旋加速器的教学,则可以通过介绍现代科学研究中对粒子的加速要求及遇到的问题来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要强调的是,这类探究课虽然容易上手,但如何设计引入探究的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深入探究的问题梯度是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思考的。引入探究的问题情境创设不好,学生缺乏探究欲望,则开局不利。深入探究的问题梯度把握不准,学生可能会在探究过程中被困难吓退,结果教师不得不加入大量的解释说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课说不定就给上成一堂教师的演讲说明课。或者出现另一种极端情形:问题太容易而使学生失去了探究热情。因此关于如何设计问题确实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我们在实践中虽也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但还不是很成熟,经常感到每次备课都说不定会灵机一动想出个新点子。且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报纸杂志上介绍的也很多,我们的经验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针对这类课的问题探究教学,我们还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展开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我们在高二物理课中,选择了《能源、环境》、《空气的湿度》、《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等内容进行了这种探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不属于本课题研究的范畴,具体的操作过程我们将另外攒文介绍。

  4、物理现象的研究

  这类课在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虽然不多,但却也自成体系。如果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去分析,这类课既有概念的形成学习,也有规则的学习,甚至策略性知识的渗透也比较多。如波的干涉和衍射、多普勒效应、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光电效应等等内容的教学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课既有概念的形成,又有实验现象的研究,还有成果的应用,所以我们将这类课定位于综合探究的层次。

  但这并不表明这类课不容易进行探究教学,恰恰相反,这类课的特点在于可以用有趣、新奇的现象或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入新课,从而围绕引入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或再做实验来探究;或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旁证博引;是一种很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如我们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就直接开门见山地提出: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产生电流吗?如果能的话,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在粗略地介绍了法拉第的十年艰辛后,我们就引导学生展开了实验探究。先让学生观察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但不强调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继而提出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平移切割,转动行不行?磁铁不动线圈动行不行?至此,学生会形成这样的想法:只要闭合电路相对磁场有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就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教师此时问学生,这是不是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条件呢?教师作为其中一员,此时故意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相对运动也可能不行,(具体做法可以借用洛仑兹力演示仪的匀强磁场,让线圈在其中平移而磁通量不变)迫使学生寻找另外的思路。最后帮助学生将条件表述引导到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了变化。紧接着乘机提出:那么不通过发生相对运动来改变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而让磁场本身强弱发生变化行不行?这样演示实验的引入毫无生硬之感,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而且在认知上也体现了从熟识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这样一种认知规律。我们还将磁通量的概念学习放在这些实验之后,要学生归纳引起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变化的原因。然后提出,要定量地反映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就反映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的变化,这个物理量应怎么定义呢?这就又实现了通过概念形成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形成磁通量概念。最后总结出课本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问题设计是否恰当,问题梯度是否适宜,在这类课中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突出问题。事实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已经和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前面介绍的指导探究和实验探究也涉及问题设计,不过相对容易而已。

  四、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近二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觉得课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达成的主要效果:

  1 有助于新教材的使用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新教材。这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一场深刻变革的开始。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本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材改革的精神的,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物理课堂中应以探究性学习模式为主进行教学的观念已牢固地树立在备课组老师的思想中。

  2 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之前,本备课组教师还比较习惯于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些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把课堂探究性学习局限于学生自学或学生随堂实验,把事前由教师按排好步骤,由学生机械操作一遍的随堂实验当成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本末倒置。研究之后,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不拘形式,探究中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努力把课堂建设成民主化、学习型的课堂,大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3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好奇、求新、求异的天性几被扼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课堂探究时的上课模式,开始学生也不习惯,但后来他们却越来越喜欢。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6)班同学在物理课堂上,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独立的、发散性的、主动的思维品质。但这种思维品质在高一、高二的基础考试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对考试成绩的提高有什么帮助,但也没有引起考试成绩的退步。我们将继续观察他们在高三的表现,相信努力不会白费。

  (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本课题只对新课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复习课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我们只是有了初步的设想: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为主,问题的设计要能体现知识点的覆盖面,最好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解后要学生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由于时间关系,这些设想还刚刚开始付诸实践,有待以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刚开始实践时,学生由于以前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对以他们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很不习惯,开始的实践并不顺利。这也说明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并且教学中不管是否采用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往往会导致课时紧张,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抓住重点,敢于把一些次要内容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课外思考探究。此外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正是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备课组老师人人都经常性地利用课件上课。初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交互性、问题性,切忌把板书搬上屏幕的做法。怎样把多媒体课件与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好,创造最大效益,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做专题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课型的划分也只是粗略的,实际课堂中往往各种类型的课型互相交织,如上面谈到的《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就是一例。况且,我们的实践也还很肤浅,离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物理课堂中开展并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效果,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是想引起广大同行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关注,引出更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正本清源,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尽早走出一条可行之路,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P.250 浙江大学出版社

  []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罗星凯等译

  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皮亚杰著: 《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 等译 北极星书库

  () (Gagne,Robert M.)《教学设计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 (Gagne,Robert M.)《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皮亚杰著: 《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 等译 北极星书库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