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课改新论 >  阅读文章

浅探新课程下的文科复习中的师生互动

阅读:133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15 15:56:17
刘正勇 杨跃飞
【摘要】20世纪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时代需求在全国掀起高潮,其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对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了指导性的界定。新课程下高考复习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碰撞之下,怎样提升学生阅读、提取、解析历史现象及综合能力与展示学生个性发展无疑成为当代教育深思一大焦点。本文就十数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浅显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高考 新课程的设置 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学 师生互动 引领学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多媒体教学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教育创新
20世纪初受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高潮,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对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了指导性的界定。新课程理念由是异彩纷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三维目标、师生互换角色、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 等无不各树樊篱,无形间使新课程理念笼罩着层层诡谲神秘的面纱,的确曾令部分教师困惑、迷惘……乃至于苦闷与彷徨,总觉得新课程改革大有“困后而隳良材者”之感叹。经过十数年的教学实践,绝大多数教师都历经破茧成蝶的艰难磨炼,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自己全新的诠释。本文就这一过程中最普通的师生互动理念感悟,略抒已见,诚望同仁指正。
一、因时趁利,后发先登,轻松迎战新课程高考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南高考模式篙矢之萌,到本世纪初新课程模式高考燥作,终至2007到2013年间,渐进式推行至全国来看,教育改革之潮流非但如大势所趋,且已渐终定格。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潮、复杂社会大分工下时代对高效管理专业的实用人才需求把教育改革推上了文明进步的历程,新课程的设置及其目标考核标准亦应运而生。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教科书无疑是新课程高考复习的主要依据,绝非是个别机会主义者所称,新课程高考远离教材,考查的是基本浅显的知识,而考核的却是选拔性较高能力。其实没有教材为依托,以空中楼阁似的肤浅知识结构博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无异于缘木求鱼。新课程高考可以说是源于教材,且也高于教材,由依据教材到脱离教材,细析其与传统教学相较,莫外乎多了几分新课程理念与师生互动下的探究学习罢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是新课程高考能力测评的主要尺度,只须粗略将传统考纲与《课程标准》及新《考试大纲》相对照,我们便不难发现,新课程高考更重于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历史学的考查。总趋势呈现平稳过渡与新老课程高考转换的共同特征,其考查的范围无不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重大国际关系与社会聚焦等相关,如2011年,余曾多次与学生论及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亚太、南海纷争、社会文明习尚变迁、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诸多现象,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文明硕果繁盛的同时,亦无疑时代所亟须解决的诸多问题。不考“越南”,但考“南越”可乎,当学生于“灵渠”都不知时,我困惑了,只能与学生一道回述段早已漫没的历史。与学生互动时最难可贵的是发现学生欠缺之处,且及时补漏,而非流于形式的课堂对答与学生质量低劣的“热闹起哄”,要有理性的共鸣,引领学生燃点心灵深处智慧的灯火。也就是说与学生互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离奇或完善教学环节的艺术性,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且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素养与基本学科的学科研究方法。明确与学生沟通,新课程高考虽然不一定考及当代诸类社会现象,但我们总能从历史中找到解决类似复杂问题的蛛迹或例案。其次本人认为新课程下教师的引领作用更为突出,是赢得新课程高考的关键。虽然学生成绩的质变是学生不断刻苦学习探究积累的必然产物,是客观上成熟与飞跃性突破中发展起来的。但模块式的学习且取得好的成绩,没有教师的良好引领,那也是很艰难的。
二、互动忌拘泥形式,旨在引领学生探究
互动最为可贵之处是提出问题,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说“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做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师生互动便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时为完成课程课标要求而精心设计一些与之相关联的问题(注意所设问题的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或陈述或回答问题。新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初期往往出现诸多误区,绝大多数评课者误以为学生的成绩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那个教师教出来的。每节课都要刻意课程设置三维目标有无,拘泥于僵化的形式。受此指挥,教师往往别出心裁,挖空心思诉诸离奇、巧言的教学设计。我等曾听一中学教师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节,该老师先放画面生动MTV《龙的传人》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牵强附会地讲甲午风云的二三事,曾不知此类互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互动岂不有悖于历史学科应具备或当训练的素养。其人所为与其说是历史学还不如说是鉴赏娱乐片,这样的互动只能让历史学科能力培养走得更离谱,偏离学科考查能力要求更远。第二,就要要求教师少讲,至者限教师讲多少分钟的呆板模式。在这样的互动下,休说不能教书育人,直可说类误人子弟过矣。第三、以离奇的多媒体资料辅助作为师生互动的必备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其实是会将历史教学引向岐途的。曾听某教师称,他长于多媒体教学。言下之意不喻自明,不用多媒体他便不能把教学效果发挥淋漓尽致,此实为教者之大愚也。多媒体因其便捷、直观、形象且省时而成为现代教学首选手段之一,但它绝教学之必选手段。余曾与找于信息技术的任凭教师交流,她说,“多媒体教学如果不备学生,学生与老师都可能会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效果及教学手段不但谈不上艺术性,甚至有种无病呻怜之感”,教学必先有学案,尔后方有教案。必用多媒体教学少用,可用可不用多媒体不如不用,不用多媒忌滥用。第四,课堂设置了多少问题与设置了多少探究,设置水平与艺术性有多高,往往成为某些僵化的评课对号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有些学者对此乐此不疲。殊不知这样流于形式的评课标准扼杀了多少创新能力,且已远离历史学科素养训练甚远。历史教学的质量若不从教与学中体现学科技能及学科素养,任何形式的互动都是徒劳无功的。
12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