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变“讲”为“导”,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阅读:352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3/16 16:08:56
有些人并没有专门上过“传统的语文文本阅读讲析课”而成文学家──如过去的马克·吐温、高尔基,现在的史铁生、王朔、韩寒等,这些启示我们认识到大量阅读及其独特感受和审美趣味的领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启迪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在“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下语文课文教学的改变方向──这就是重视与加强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方式的积极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文质兼具的文学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特点就是以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诱导来达到教育或影响读者人生思想的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一要靠作品的审美情趣的深度,二要靠读者的感受与领悟程度,即可图示为:
文本内容—→读者阅读感悟—→艺术作品感染影响目的的实现
无论是作为一篇(或部)艺术文本内容还是读者个体感悟一般都是独立与有差异的,所以企图靠一名教师的细致讲析和一篇对文本的模式化的学习来取代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难办到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大量阅读和独自感悟这片沃土。我国清代史学家万斯仝有言:“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我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推荐的使用的《高中语文阅读·前言》也针对如今学生学习语文课现状鲜明指出“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的做法,不仅违背培养应试能力的规律,而且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素质的规律”。这些论述都精辟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文本阅读教学不能丢弃阅读指导方式。 
也许有的人会说,既然让学生阅读大量作品如此重要而“传统的”文本阅读讲析方式严重滞后,那么我们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喜爱的读物,不要再让学生学习语文时上什么文本阅读学习课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苟同,因为这是另一种极端做法的表现──大量阅读而成为作家者到底是极少数,而大量“金庸小说读者”往往读得语言表达文法甚至句法不通。“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增大、阅读面逐步加宽、理解能力逐步家深的同时,给以适时、适量、科学的阅读理解的理性直至解题技巧的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科学的阅读理论和解题技巧,其中必然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别出心裁的创造性、灵动神奇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搞得好了,它也完全可能成为一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培养,并且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精品的浓厚兴趣和理性探索的自觉性。”(《高中语文阅读》)而且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节或增加阅读掌握难度,而“耶尔克斯──道德逊定律告诉我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二是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三是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教育心理学》)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起到带领学生省时丰富、有序有效地观赏艺术作品苑圃的向导作用,这个作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能替代的。 
     来源:网络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