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会“洗课”——浅谈课堂教学的精简

阅读:318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23 8:56:34
内容提要: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很多教师感到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存在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的现象。如何解决,其实让课堂教学精简起来这才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调配、巧妙运作、收放有度、惜时如金,才能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即要学会“洗课”——“洗”教学内容,“洗”教学环节,“洗”教学手段,“洗”教学语言。如何做到?这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的备课,课堂灵活应变,课后积极反思。
关键词:精简、“洗课”、高效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很多教师感到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多,又是倡导合作探究,又是培养个性、健全人格,一节课的计划教学任务总是无法按时完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实践证明,让课堂教学精简起来这才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调配、巧妙运作、收放有度、惜时如金,才能避免无谓的课堂消耗,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借用苏教版语文新教材的主编杨九俊先生提出的一个耳目一新之词,即要学会“洗课”。如何高效?课前的洗课尤为重要。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应从哪些地方加以“洗”。
一、“洗”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在四十五分钟里,教师准备好的课堂教学要经受学生八面来风的考验,课堂内容是一面旗帜,要随风而动,亲切自如,又始终保持鲜艳明亮,让人明眼易接受。
如教学《雷雨》一课,在考虑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同时,课堂底线是:抓住文章的主要矛盾分析人物形象。有位教师在开公开课时为了显示课堂的开放,个性的张扬,让两组学生排演一幕话剧,还准备了雪茄一类的道具,课堂热闹非凡,掌声阵阵。一阵忙乎之后,老师想引到主要问题上时,学生为哪组演的好而争论不休。这时才发现课堂的“底线不保”了。
因此,如果不对诸多教学内容进行突破、重组、整合,只蜻蜓点水般顾及所有细节,一味的随着学生转,表面看似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井然,时间把握争分夺秒,讲授分析面面俱到,实际上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酸甜苦辣一锅煮,像医药铺,如杂货店,使看者眼花缭乱,听者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这种不顾效率不求效果的课,吃力不讨好,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落得个事倍功半。
二、“洗”教学环节
课改实验中,课堂教学改革是“重头戏”。学校、教师都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学形式日渐活跃,但我们发现,教师组织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没有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
如教学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时,为了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特色,教者用对比阅读法,以王安忆《长恨歌》中关于上海里弄的几大段描写导入。而上海里弄的几段文字,也得花到十几分钟时间才能真正理解概括出上海里弄的特点。教者不经意间又介绍了王安忆的情况,又把《长恨歌》内容稍加概括。课堂内容整个的倾斜。而真正回到文本本身寻找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时间已不够,造成了喧宾夺主。这样,完全撕裂了课文的文理,课堂教学环节游离不清。
因而,备课时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形散而神不散,自然和谐,重点突破,不追求面面俱到,后形成“活案”,教学中做到语言精炼,灵活调控,巧妙“加减”,环环相扣,步步紧随,决不藕断丝连非常重要。
三、“洗”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条件的日异优化,教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档次也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科学合理的运用,效果不言而喻。如果使用不科学不合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有的教师,使用教具不顾教材内容特点,任意选用,求多,求新,求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有的教师纯粹就是图新鲜摆花架子而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是用来代替板书、代替讲课。如教学《长江三峡》一课,教师为了导入,先展示三峡的美景,先放了一组图片,又放了一段8分钟的录象片段,紧接着又放了建了水电站后的三峡之景。结果占用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这一些都违背了教具使用的初衷,不仅收不到很好效果,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浪费了教学时间。
教具的选用一定要科学、合理,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该出手时才出手,绝不多用、滥用。如语文课文的朗读,有时教师亲自读一读,效果会更好,真切自然,讲解指导又能中肯到位。一味用录音,让人的感觉是非常优美却难以企及。语文课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视野、产生联想,可能有纯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但如果过于依赖,效果也难以深入与持久。而且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操作要准确无误,要多设想几套方案。不要虚心请别人制作课件,而自已却是个门外汉,万一电脑不顺或出差错则呆在一旁,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严重费时,又会闹出笑话。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