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不能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材料,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都要主动开发和利用,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对教材中所给材料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进行恰当的增加、删减、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避免一味地按照教材,有什么教什么,出现教学“超前”、“超标”和“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以实验为例,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实验,但是没有明确区分哪些是教师演示实验哪些是学生分组实验,如果把它们全部处理成学生分组探究,这样显然课时不够。所以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设实验,让学生有实验的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不同深广度方面有所接触。“要忠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3)学习交流,发挥集体智慧。
坚持备课组内集体备课,随时讨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深广度的掌握。坚持同头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坚持进修、观摩区级研究课,保持和区、市教研员的密切联系,这样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关于新教材使用的信息;也和其他示范校、一般校的老师经常进行使用新教材教学方面的交流,坚持参加区中心组教师备课,对各章教材教法进行积极地分析、研讨,力争把对新教材的正确理解应用到具体教学实际中去。
挑战2.如何轻负担,高质量?对策是: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在必修阶段不超标、不拓本。
在必修模块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超纲,不拓本,原来旧课程模式下“深挖洞,广积粮”的思想尤不可取。同时还要加强思考与研究,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占领课堂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必修模块中“浅而广”的知识内容容易让学生对知识实质的理解掉以轻心,教师必须注意充分挖掘简单知识背后的科学本质和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研究热忱,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占领课堂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事半功倍”。
虽然,在这一轮的新教材的教学中,心里难免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此时的我着实感受到了它确实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建了具有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和弹性的课程内容,为兴趣、爱好、能力和发展意向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新教材教学中,我虽然仍然继续在摸索,但相信心里却会越来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