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在新课程背景下再谈有效教学

阅读:158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0/12 17:37:18
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它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当我们六高中迈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四年,反思我们前三年的教学时,我们看到,只有当教师拥有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了有效教学的内涵,将每一节课“还学于生”的时候,课堂才会被激活,灵动,快乐而有生命;学生才会乐学、会学;教师自己才会乐教、会教;才能充分体现六高中“帮助成功,体验成功,用成功激励更大的成功”的办学理念,才会出现“低进高出”的六中现象。
那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呢?我们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 有效教学是一种“活”的教学。
教“和“学”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我们的“教”和“学”的对象及主体都是一个完整而独一无二的有生命的人,教学它不仅是教书和读书,生活本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而充满阳光的,学生和教师在学校里都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的考试成绩,而是为了走好人生旅途,为了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有效教学更应该是“活”的有生命的教学。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通过有效教学实现新课程理念,我们就必须克服那种把投入都用于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模式死板(新课——练习——新课——练习)以及超越身心承受力的加班加点上;克服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而强迫灌输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以至过早、过多出现畏学、厌学现象。教学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还要看心智、思维、情感投入多少。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死板的,应该是被激活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思想方法、角度的变换,需要渗透思维、灵动、探索、哲学、美学等文化。
2. 有效教学是一种“动”的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看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能否得到发展。知识的获得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构建新知识的意义,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总结、提升,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就是最好的效率。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设计有效性强的活动,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离学生生活比较近,情境真实的活动;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面广的活动;有明确目的、难易适中的活动;能够达到训练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活动……通过实效性比较高的活动开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动”起来。
3. 有效教学是一种“慢”的教学。
有效教学之“效”不能理解成是经济学概念,我们不能从经济学角度来追求所谓的“高效”,否则很容易导致教学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拔苗助长。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农业。工业流水线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但农业是有生命的、个性化的。生命成长是缓慢的、有规律的、需要陪护的。把教育比作农业的原因就在于这是育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一方面在于要为学生的身心需求和生命成长提供合适的内容,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在学生思维活跃、兴趣高昂时,需要惜时如金、快节奏、大容量、高强度;在学生疲乏厌倦、困惑畏难时,就得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甚至要慢慢等待,或者迂回反复。那种超越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去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势必欲速不达。有一著名特级教师曾提出,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他认为“傻瓜也会的‘尝试法’是不能‘快教’,不能‘精讲’的,得让学生像‘傻瓜’一样慢慢尝试,慢慢感悟。”这里所说的“慢”和“浪费”并不是真的慢吞吞,无所作为,而是在慢中期待、引导、激励、唤醒,在慢中有为。“慢”的教学不是不要高效,而要在‘教’与‘学’之间、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可能性之间寻找最佳的适切性,从而追求真正的高效。
4. 有效教学是一种“乐”的教学。
教无趣,必不乐教,学无趣,必不乐学。教师的教学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依赖于教师教学素养和智慧的提升,没有这些,我们的教学肯定是教书乏招、创新乏力、育人乏术、生活乏味,“教”和“学”无“乐”而言。而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从我们教师内心生长出来的,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师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性情修养等。
我们呼唤的有效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是“以富于魅力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凭借教师的心灵、素养与伟大事物魅力的联系,形成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还本来属于教育的色彩与灵光——快乐。”
5.有效教学是一种“融”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多种要素优化的综合体,我们的教学始终是在面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循环,关于有效教学,我们需在更宽广的视野下探索,谁能更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谁能够更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谁能够更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谁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智慧和有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成”于课内,“劳”于课外。
帕克·帕尔默说过: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学生面前进行教学,但是我们的教学几乎总是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律师在其他的律师面前争论案件,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技巧和知识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手颤抖一下马上就会有人看见,疗效总是很说明问题。帕尔默幽默地说:“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人以外,并没有别的目击者。”所以当我们走入这个名为教室的工作场所时,我们不能把同事关在门外,我们必须邀请同事一起观察我们的教学,离开以后,我们必须谈论今天的课上发生过什么,讨论共同的经验,鼓足勇气把自己今天的失败说给同事听,而不是整天抱怨学生。郑毓信教授也曾说过:“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一样,我们的有效教学也不能靠专家的正面示范和教师的反复上课而习得,我们必须经过“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觉醒,获得幸福的感动和勇于变革的冲动,在实实在在的每一节课中迅速成长。
【参考资料】
1.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