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母亲背沙儿子考上清华:面对贫穷 唯有自强不息
阅读: 376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9/8/30 14:02:28
分享到:

 

  01

  又一次被一名贫困大学生的故事打动了。

  云南省曲靖市阿都乡的考生林万东,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13分的好成绩,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被该校自动化系录取。

  林万东有姐弟三人,姐姐在读大学,弟弟在念高一。父亲因病不能干重体力活,爷爷已经85岁,全家6口人仅靠母亲在昆明一家工地搬砖背沙维持生计。

  这样的一个家庭,生活上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穷人的孩子最懂事,高考结束后,林万东曾去到昆明陪母亲一起打工,并写下了一篇日记。

  在日记开头,一句“每个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孩子,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对他都有特别的意义。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让人感慨万千,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

  我们看得出,林万东是一个背负了太多责任和压力的孩子。

  他懂得天下父母的心思,“一个成器的孩子,不仅仅带给父母喜悦,甚至还寄托着他们的尊严”,他更是深知自己家庭的现状,“我们一家人在压力下缓步前行,都在期待着黎明的出现。”

  他坦承,“高考不仅是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或许也将成为我们一家新的起点。如愿以偿地拿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回到家,看到他们脸上久违的笑容,我知道,这个家庭的光明还远未到来,可我已经给家人带来了更多希望。”

  02

  林万东的故事,让人想起了去年以707分考入北京大学)的河北考生王心仪。

  家在河北枣强县农村的王心仪,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母亲身体多病,还要照料生活难以自理的外公,一家人仅靠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微薄的收入生活。

  所以,已经上了中学的王心仪还会穿亲戚家给的旧衣服,甚至会因穿着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去上学而遭到同学的嘲笑。

  但王心仪在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作文中,回答了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这个命题。

  王心仪在文章中说道,是贫穷,让她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她选择了后者。

  贫穷可以使人自卑,让人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贫穷同样可以激起斗志,化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王心仪和林万东,就是千千万万个贫寒学子的榜样。

  03

  客观地说,一个孩子考入清华北大,不会像古时中了举人甚至进士一样马上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算考上了最顶尖的大学,也根本承担不起整个家庭的重量。

  即便他们有一天能够获得那样的能力,也是许多年之后的事情,他们总有一天会明白,当他们有能力回报父母时,可能父母已经不需要了。

  父母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最大回报,其实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有人说,天底下的孩子分为三种:一种是报恩的、一种是寻仇的、一种是路过的。

  而真正报恩的孩子,可能不是成绩优异的学霸,而是学习欠佳的学渣。

  因为成绩优异的孩子,会考上最好的大学,飞向最远的地方,学习更长的时间,给父母最少的陪伴,而父母却要付出更多。

  如果是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考不上大学,会尽早就业减轻父母的压力,最可能留在父母的身边,最可能更多的反哺父母。

  话虽然有些调侃,但如果单纯地从“付出与回报”的角度看,确实也是一种现实。

  但大多数父母,宁可自己受苦受累,透支身体的健康,也要把孩子送向远方。

  因为他们心里想的,不是自己将来能够得到多少回报,而是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苦难。为此,他们宁愿自己吃更多的苦。

  这正是天底下父母的伟大和无私之处,他们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孩子的将来。

  从这一点上讲,真正自强不息的不仅是在教室里苦读的孩子,还包含他们的父母,包含那个在工地上咬牙搬起砖头、背起沙袋的弱小身影。

来源: 网络 编辑: b-box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