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安排问题,古人称之为“谋篇”“布局”。它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材料有步骤、有主次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紧密、有机、统一的整体,让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然而,许多同学作文时懒得考虑文章的结构,往往拿笔就写,结果写到后面才发现有的地方考虑不周,导致作文结构混乱。
下面是以“风”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李白困窘,不肯“摧眉折腰”;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张作霖手黑,可也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当利益之风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这段文字思想立意正确,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但在结构上存在问题。它举例没有注意时间性,议论与叙述照应不周,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与衔接,造成思路不清。修改本文段,要调整所举事例的顺序,注意议与叙的对应关系,使文段具有整体感和连贯性。下面是升格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确实,要顶风而行,一定要有高尚的品质作坚强的后盾。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李白困窘,但不肯“摧眉折腰”;张作霖手黑,可也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这样,当利益之风围着你,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现实生活中,不时吹来攀比风、吃喝风、行贿受贿风、崇洋媚外风、卖国求荣风……当这些形形色色的歪风邪气朝我们涌过来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就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改后的文字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以“议—叙—议”的思路行文,衔接自然,照应周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意清晰流畅,让读者在慨叹语言雄辩之风的同时,感受到思维严谨之美。
归纳起来,高中生在安排作文结构时,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儿算哪儿,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落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优美,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留下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影响:中心不突出,表意有偏差。造成结构松散或混乱的原因,或者是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文章作出通盘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下列方法,可以使考生在作文结构方面出彩。
1.一线贯串
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乙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
2.“总、分相映”
“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用这种方法写出的作文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3.抑扬转换
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
4.亦问亦答
以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设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5.“三水并流”
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水并流”。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汇。
6.回环反复
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7.一波三折
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8.首尾给力
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给力的“凤头”和“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