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英语: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分析及培养策略
阅读: 6795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6/30 14:35:07
分享到:
四、任务型阅读的培养策略
1. 新教材与任务型阅读
 (1)课文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的衔接
①课文教学采用任务阅读教学法
任务阅读教学吸收了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阅读目的、阅读活动的真实性。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阅读任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主要程序包括pre-task, while-task, post-task。任务前、中、后阶段可以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如要提高学生的skimming(略读)技能,教师可设计此类活动:阅读后给出标题;阅读后匹配标题;阅读后撰写概要;话题匹配等。
②课文教学重视语篇分析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篇章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重视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须重视自己的教师是如何进行语篇文体的分析的。一般说来,不同文体有其各自的写作特点。如:记叙文的故事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写就;记叙文中的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人物生平———人物成就———对人物评价的模式撰写;说明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论点(argumentation)、论据(supporting details)和结论(concluding)这几部分展开。了解并熟悉不同文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迅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料,有助于处理任务型阅读题型中主题概括类题目的解答。
③任务型阅读用于课文理解和课文巩固环节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每个模块有3~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reading板块,任务型阅读中的图表类型是一种较常用的类型,可用于reading板块课文理解和课文巩固环节。
(2)新教材词汇教学在任务型阅读中的体现
新课改下词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词汇、积累词汇、扩展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标准强调对词汇学习目标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词汇的记忆、词义的理解和词汇的应用。标准强调词汇学习要结合表达需求、话题范围和语境。词汇教学应侧重在情景、语境和话题讨论中进行,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新题型任务型阅读对词汇的考查有词语释义、词形转换、词组搭配、同义转换等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在呈现词汇时,应充分注意音、义、形的统一,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呈现方法。在词汇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如:单词请亲戚(词形、词性变化练习);近义、反义词汇积累;词语搭配等,教师还应能够根据具体的单词介绍相应的词汇策略,如上下文策略词根、词缀记忆策略、分类、联想等。学生具备丰富的词汇、扎实的词汇功底无疑对于处理任务型阅读新题型具有很大的帮助。
 (3)新教材阅读策略在任务型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从阅读中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娱乐等。不同的学习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同,所培养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也不同。《牛津高中英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比如跳读、寻读、览读、首尾句阅读、预测等。任务型阅读题由文字和图表共同组成,不同文体采用的阅读策略也不尽相同。有时学生可根据图表类型从文章中找寻答案,有时却需要先读文章。各种阅读策略的习得,对于高中学生快速地处理所读材料信息非常重要,学生可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调整阅读速度,完成任务要求。教师在教材处理中应重视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 任务型阅读应注意的原则
学生掌握任务型阅读解题步骤和技巧后,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务型阅读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我们在做任务型阅读题时,要从易到难(阅读材料由易到难,同一篇阅读材料题目不一定按题号做,应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应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任务型阅读题型的兴趣。
②有效阅读的原则
由于学生对任务型阅读题型熟悉程度不如传统阅读理解题型,一篇高质量的任务型阅读题常具有一定的梯度,多数设置了几个学生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往往在此题型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了《考试说明》的建议时间,即耗时过长,长此以往,养成了不良习惯,因此须增强任务型阅读的有效性。
 “任务型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的新增题型,我们要通过研读和分析《考试说明》,训练和指导这一新兴题型,掌握解题规律和技巧,从日常教学入手进行策略培养,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快速正确地完成指定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沈正南,黄晓勇.英语高考任务型阅读试题解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4).
(作者:李娟)
12
来源: 网络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