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西藏抗震救灾:突进驰援 奋战在"世界屋脊"
阅读: 563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5/5/25 9:35:28
分享到:

  

4月27日,工程车辆在抢通道路。记者当日从抗震救灾一线指挥部获悉,西藏聂拉木县至樟木镇道路目前已打通10公里。如果顺利,力争在27日24时全线抢通。届时,“地震孤岛”樟木将拥有一条黄金生命通道。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新华网拉萨4月27日电当世界的目光还聚焦在尼泊尔时,西藏被地震波及的消息和造成的灾害更让亿万中国人感到揪心。

  两天来,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全力以赴、层层动员,在“世界屋脊”上进行着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大救援。

  地震发生后,新华社记者兵分三路,直奔灾情最严重的聂拉木、吉隆、定日三县,记录下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

  从北京到拉萨:一切向着灾区,一切为了灾区

  尼泊尔强震,撬动了青藏高原板块,波及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境内先后发生多次3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达到5.9级。聂拉木、吉隆、定日等县受灾严重。

  最新统计,地震已经造成25人遇难、117人受伤;数千间房屋和数十座寺庙倒塌或不同程度受损,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灾难来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也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紧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加大救灾力度。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以及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等各方力量迅速投入抗震救灾。

  ——25日17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工作组赶赴灾区。

  ——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达西藏中央预算内应急补助资金3000万元,用于灾区公益性设施和基础设施应急恢复建设。

  ——26日上午,民政部紧急调拨5000顶棉帐篷、3万件棉大衣、3万床棉被和1.5万张折叠床、1.5万条睡袋等救灾物资运送灾区。

  ——26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指示,要求北京军区、成都军区、空军、武警部队全力做好支援西藏地区抗震救灾工作。

  ——27日,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将救灾应急响应紧急提升到III级。

  驰援,向震区集结。

  灾情发生后,自治区区、地、县三级迅速紧急调运发放2.1万顶帐篷、2.3万套棉衣裤以及食品、药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自治区卫生厅启动应急预案,组成了7支医疗队、5个防疫队驱车千里赶赴灾区。重灾区日喀则市组织三支医疗队赶往灾区。

  在“世界屋脊”上开展抗震救灾,有些困难可以想象:余震不断、山体塌方、天气异常、高寒缺氧……

  有些困难却难以想象: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通往绒辖乡的道路被大雪堆积,道路两侧积雪达1.2米左右,交通一度中断;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路段,道路被巨石阻断,要靠多次爆破才能瓦解。险要的山势,狭窄的作业面,让抢修机械也没法施展“拳脚”。

  种种困难,如同高高的海拔,无时不在考验着所有参与救灾人们的勇气和决心。

  时间和速度,在灾后抢险中就意味着生命和希望。人们的坚韧就这样和大自然的损毁力进行着顽强的争斗。

  突进“孤岛”樟木:打通生命通道

  26日,徒步挺进聂拉木县城的新华社记者一路上不时遇到山体晃动、道路塌方,碎石纷纷落下,有的道路已经裂开大缝。

  轰!一声巨响,烟尘四起,那是交通部门为开通道路实施的爆破。18时,再次实施爆破。22时,318国道聂拉木至定日段历经5次爆破,终于恢复通车,救灾物资得以顺利送进聂拉木县城。

  然而,突进318国道聂拉木县城至樟木镇段却是艰难异常。

  大地震后,聂拉木县通往重灾区樟木镇的道路严重塌方,交通、通讯中断,樟木成为“孤岛”。医药、物资,乃至最基本的食品和水,都无法进入灾区。更何况,樟木还是连接中国和尼泊尔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喜马拉雅第一国门”之称。

  为了挺进“孤岛”,多方救援力量一次次向樟木发起突击,但是因地形复杂,加之道路塌方、滑坡、余震,突进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

  26日凌晨,天空飘起了雪花。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组成抢险救援队开赴樟木,驻藏某团出动200余名官兵组成第二梯队,携带40多顶帐篷等救灾器材,冒着暴风雪奔赴樟木地震灾区……

  武警西藏总队日喀则市支队聂拉木方向救援分队,冒着余震危险从聂拉木县城徒步穿越交通中断区,向樟木镇运送通信器材以及其它救援物资。

  武警交通部队、聂拉木县养护段投入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全力抢通中断道路。

  27日16时47分,友谊隧道——通往“孤岛”樟木镇的“咽喉”——在挖掘机作业5小时后,终于被豁开一个口子。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包括武警、通讯、医疗等在内的应急救援小分队正穿过这个“口子”奔赴樟木镇。

  在离樟木镇20公里的西藏边防总队曲乡边防检查站,通信部门救援人员一行5人,每人扛着一段光缆,爬过塌方的巨石,徒步前往樟木,修理通讯光缆,并于晚上抵达樟木镇前线指挥部。

  27日,成都军区第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派出9架直升机兵分两路飞赴日喀则地震灾区,执行震情勘察、救援及空投物资等任务,打开抗震救灾的“空中通道”。

  卓绝的努力,将为“孤岛”樟木开辟真正的“生命通道”。

  吉隆县:新生命的诞生

  27日,凌晨3点10分,经过长达14个小时长途奔袭,记者终于突入距离日喀则500余公里的吉隆县吉隆镇。

  吉隆镇内,除了太阳能路灯之外,楼房留着漆黑的轮廓。所有群众已经被集中安置到了安全的帐篷区。

  吉隆县委书记巴珠一边忙着指挥各项救灾工作,一边告诉记者,全县已经有7人不幸遇难,24人受伤。全县转移的受灾群众是9000多人。

  随后,记者兵分两路,来到萨勒乡和扎村。

  在萨勒乡的主要安置点萨勒村,25顶帐篷里已经住满了受灾群众,赶来的十名医护人员在现场医治伤者。目前,村民的基本饮食得到保障,各类药品已发放至受灾群众手中。

  村民达瓦的帐篷里,二十余盏酥油灯整齐地供放在一张简陋的木板桌上。达瓦虔诚地上前点燃其中的一盏,为刚刚逝去的姐姐央金祈福。母亲索朗坐在一旁,不停捻动珠串。

  在帐篷外,萨勒乡卫生院副院长次顿正带领4名同事对帐篷周边进行消毒。救灾开始后,他们就驻守在此,为村民们提供必要的卫生安全防护措施。

  在现场负责救援的吉隆县政协主席刘永祥说,萨勒乡有3人在地震中遇难,另有4人重伤,12人轻伤。95%的村民房屋受损。

  在有500余人口的扎村,村里老人和小孩已经住进村委会临时搭建的帐篷,青壮年们在农田里搭建了临时住所。扎村第一书记索旦说,庆幸的是此次地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受灾群众的妥善安置来自异常艰苦的救灾努力。灾情发生后,吉隆县委县政府组成了物资储备、道路保通、医疗救护等12个救援小组,分别开展搭建救灾帐篷、分发衣物药品、安置转移群众、抢通道路、核实灾情、抢修受损通讯线路等一系列救灾工作。与此同时,吉隆口岸管委会、边防检查站、吉隆镇党委政府、当地边防驻军以及海关检疫检验等口岸职能部门也都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灾工作中。目前,大量救灾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安置点。

  但是,相对于众多的受灾群众,帐篷仍然缺乏。

  生命逝去,家园损毁,带来深切的沉痛。但新生命,也同样不屈地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在吉隆县萨勒村临时搭建的医疗房,被砸伤的桑杰赤列躺在母亲格桑怀里。尚未学会走路的他打着吊针,“咿咿呀呀”地表达着身体的不适。与他一样被滚落石块砸伤的71岁老人达确,轻声安慰着这个小家伙。

  灾区还迎来了新的生命。萨勒乡卡帮村,接生医生米玛罗布的话让人欣喜:“生了,母子平安!”地震发生19个小时后,村里两户人家已经诞下两名男婴。两个娃娃呱呱坠地的哭声,带来了未来生活新的希望。

  定日县:艰难的挺进

  27日17时许,记者从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赶到定日县岗嘎镇,从这里向南挺进,直奔定日县绒辖乡。

  25日17时17分,毗邻尼泊尔的定日县发生5.9级地震,其中绒辖乡为地震重灾区。

  受地震影响,前往绒辖乡的道路不断有雪崩、滚石、塌方,还要翻越海拔6000多米高的普孜拉雪山口。

  一支解放军部队在公路边准备迎接首批从吉隆灾区返回来的直升机。

  解放军某部政治处主任王瑞刚介绍,他们负责为直升机降落提供保障。考虑到附近土地松软,直升机只能降落在公路上。首批三架直升机已经运送救灾物资飞往吉隆灾区,返回时可能有伤员。但目前当地寒风凛冽,风速很大,还夹着小雪,不符合降落条件。

  在绒辖乡执行救援任务的解放军某部副团长沈勇通过卫星电话告诉记者,驻藏某边防团150人抗震救灾抢险分队已出动车辆13台,携带帐篷46顶、被褥200床、矿泉水200件等急需物品进驻定日县岗嘎镇,准备前往绒辖乡抢险救灾。

  据了解,前方先遣队12人已到达绒辖乡,一方面配合当地公路部门抢修道路,同时在绒辖乡文化站附近开阔地组织受灾群众避险。

  绒辖乡有900余村民,其中卓不德村受灾最为严重,村内95%的房屋倒塌。

  记者看到,岗嘎镇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区,云雾缭绕,山头白雪皑皑,山间大风呼啸,风雪交加,远处一些车辆在向雪山深处行驶。

  27日晚8时,记者在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山脚下、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碰到了从绒辖乡返回的一辆军车。解放军某部先遣小分队少校参谋姬正龙告诉记者,从记者现在所处的位置到绒辖乡还有60多公里,小型越野车可以通过。绒辖乡有3个村庄,其中一个村庄距离绒辖乡9公里,道路全部中断,路上塌方很严重,有几十吨重的石头,爆破分队已经过去排险。

  姬正龙说,乡里两个通路的村庄已经转移安置群众300多人,他们目前缺衣被、药品、饮食和帐篷。目前,虽然运进去80多顶帐篷,但是还是满足不了需要。

  在“世界屋脊”的抗震救灾工作,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在推进,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取得着进展。每一寸前进,都需要加倍的努力;每一分进展,都需要加倍的汗水。

  但是,来自各个方面的抢险救援部队仍在无日无夜地奋斗,前行,为了每一名受灾的群众。(执笔记者:王清颖、关桂峰、李惊亚。参与记者:薛文献、边巴次仁、刘子明、魏圣曜、李鹏、王军、黎华玲、张宸、王守宝、杨三军、张京品、许万虎、刘洪明)

  来源:新华网

来源: 网络 编辑: bingxue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