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省考试院专家评析2013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 467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6/9 15:05:17
分享到:
荆楚网消息(记者石倩通讯员沈考)6817时,2013湖北高考落下帷幕。今年是湖北省高考自主命题第十年,又是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专家倾力点评各科高考试卷。今年湖北卷继续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稳中求变出新,进一步突出能力立意,深化课改理念,提升文化含量。各科试卷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学科素养,有力呼应了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了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语 
  一、严格遵循考纲,守正务实求新
  今年的湖北卷严格遵循我省《考试说明》的规定,全卷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基于我省高中语文课改的实际,试卷在总体结构、题型题量、赋分权重、考查内容、能级分布等方面与去年试卷基本一致。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缓解考生应试的紧张情绪,顺利作答。
  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试卷于稳中求变出新。首先,加大了“名著阅读”理解层级的考查力度。第5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4个选项的编排组合,由去年的“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的“2+2”配置改为今年的“1+3”配置。第21题要求对《雷雨》中一句台词的修改作评点,照应了名著阅读理解的考查要求,体现了引导中学重视名著阅读的用心。其次,现代文大阅读改选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作为测试材料,拓展了文本考查的类型,考点覆盖更加全面。第三,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新的呈现方式,将同时代两部名著中有关“廉希宪”的史略整合在一起,充实了文本内容,拓展了命题空间。第四,第14题宋词鉴赏第2小题以前人评此词“飘逸”作为切入点赏析过片两句,将赋分由以往的4分调至5分,借以突出能力考查的导向。
  二、注重基础考查,凸显学科本体
  试卷注重基础考查,同时还强化了试题与教材的联系,积极引导中学常规教学及备考复习遵循教学规律,理性回归学科本体。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第一大题依次考查字音识记、字形识记、词语运用、病句辨析、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识记与理解等。第1题采用注音和拼读同考的形式,便于多向度测试考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第4题病句辨析则着眼于语言实际应用层面的考查,突出考查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等主要病因的辨析。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了常用文言实词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概括分析、文言断句、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实现了文言文阅读考点的全覆盖。
  二是坚持依纲据本,重视课内外勾连。首先是直接从课本选材设题。如第12题选用的词语,全部来自课文。第9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都是课文所学的再现和迁移。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题,也都是依据考纲、本于教材。其次是间接地勾连教材,巧妙地切入课本。如第5题的B项考点涉及到名著《红楼梦》第五回的相关内容,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考生能联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二词提及的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内容,就能够互为印证,作出正确判断。第14题以“飘逸”切入,考生如能联系教材所学的有关“飘逸”的论述(既见于李白诗歌部分,又见于苏轼词部分),就能顺利入题。第21题将语用、名著阅读和课文内容三者勾连在一起,考生作答时只有以课文内容(对周朴园和周萍两个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为支撑,才能解答到位。
  三、突出能力立意,深化课改理念
  新课改带来了新契机,今年湖北卷在素材选择、情境设计以及试题编拟等方面,着力创新,突出能力立意,深化课改理念。
  一是语言基础试题、语言运用试题取材新颖,情境鲜活,设题巧妙。打开试卷,你会看到美丽中国的歌舞、追星网友的微博、重建家园的芦山、青春中国的梦想等极富时代气息的关键词。第20题新闻点评,取材涉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新锐作家郭敬明作品销量对比的话题。试题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彰显了重视应用的课改理念,有利于提升考生的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并要求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基础上重点考查考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既丰富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突出课改“倡导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又强化了试题对考生语用能力的甄别与选拔。
  二是阅读题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融合,意蕴深厚,有利于提高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现代文阅读文本、诗词鉴赏材料均为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论述“乡土本色”,既向学生传达了理解乡土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又对学生由传统而审视现代,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欧阳修的《临江仙》情感蕴涵丰富,尺幅千里,让人有咀嚼不尽之感。徐志摩以诗意的文字简洁而传神地展现了罗曼·罗兰的艺术人生,考生从中不仅可以真切感受到罗兰心灵的美好与伟大,还能深刻领悟到艺术能使人类心灵相通的真谛。文后设置的探究题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罗兰的成长经历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切合探究之要义。
  三是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由生活中常见的方圆之用,推广到器物的方圆之用,进而升华到人生的方圆之用;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言简意赅。试题题旨范围涵盖多重层级,具有多向选择性,意在为不同思维层级的考生提供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写作平台。首先,作文立意的取向可实可虚,可分可合,可正可反。考生可在方与圆的“功用”层面展开思路;也可生发开去,广泛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辨;还可以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表达自己在“方”“圆”取舍方面的个性化思考。其次,在文体选择上试题也表现出很强的普适性,考生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便于不同个性的考生尽情挥洒自己的写作才情。
  数 
  一、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人文关怀
  密切结合教材,紧扣考试说明。试卷紧扣《考试说明》,密切结合教材,沿袭了“在丰富背景下立意,在贴近教材中设计”的命题风格,不随意拔高考点,不刻意追求别致,很多试题都紧贴课本。文理两科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试题源于教材,分值均在110分以上。试题的设计贴近考生实际,不人为设置障碍,不有意为难考生。如通过配插图说明、附加注解释、给参考公式和参考数据等方式,降低理解题意和人为运算的难度,体现以考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降低起点难度,突出知能并重。试题通过控制计算量,增加思维量,控制交汇度、创新度、开放度,突出直观化、生活化、综合化等具体做法,进一步降低三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起点难度,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和正常发挥。试题在注重基础、降低起点的同时,结合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适度交融,将观察、实验、联想、猜测、归纳、类比、推广等思维活动和能力要求融入三类题型之中,突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通过设计一些“多想少算”的试题,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以此甄别不同考生的数学素养。
  二、稳定与创新兼顾,凸显导向功能
  稳定题型结构,注重文理差异。文理两科的试卷结构和赋分方式与去年完全相同,突出主干知识,新增内容和重点内容组合,文科立体几何解答题与应用题结合等考查形式都与去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同时,适当加大了文理两科不同试题的题量和难度的差异,文、理科完全相同的试题有5道,姊妹题有2道,完全不同的试题有16道,难度均有所下降,符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课改趋势。
  保持适度创新,规避题型套路。强调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并不等于一味迎合中学教学盛行的题型套路。试卷采用“适度创新”和“规避模式”的做法,做到“新、变”但不怪,“新、变”而不难。具体体现在:一是适当改变一些试题模式。如将概率统计知识与线性规划知识自然融合,避开现有应用题的模式;适当降低压轴题的绝对难度,让更多的考生涉足压轴题。二是适度增加一些动态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文、理科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解答题都是动态探索问题,让考生展示合情推理的理性思维过程,有效地考查考生将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迁移到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能力,以检测考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三是关注数学本质。如试卷中不乏体现概念的深刻性、思辨的逻辑性、解法的多样性等特点的试题。通过这些举措,着力引导中学数学教学规避题型套路,跳出“题海战术”,回归到数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上来。
  三、应用与文化并举,彰显课程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试题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新增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设置问题,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本质特征。如文理科第3题的“跳伞训练”;文科第5题的“小明骑车上学”、第9题的“旅行社安排旅客”、第12题的“学员射击训练”、第20题的“地质队钻探”;理科第7题的“汽车刹车距离”、第9题的“涂了油漆的正方体”、第12题的“小区居民月用电量”、第20题的“客运公司安排车辆”等问题都关注生活实际,讲究背景公平,切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充满着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依托数学史料,渗透数学文化。试题延续了以数学史料为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的思路。如理科第12题的“角谷猜想”、第14题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理论”;文科第16题的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数书九章》中的“天池盆测雨”、第17题的“格点多边形的面积”等问题,这些融入数学史料的创新性试题,以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让考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领略古今数学思想的同时也能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实现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迁移。
  今年的文理试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考纲课本为本、以能力立意为本、以数学的本质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命题理念,彰显了赋予试题数学应用的价值、数学文化的内涵的命题指向。试卷联系课本知识,远离复习资料,避免了题型套路和题海战术的干扰,在充分展示试题的数学味和数学美的同时,又为深入研究试题的“源”与“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英 
  一、情境真实,视角独特,承载价值导向,尽现语言魅力
  今年试卷语篇选材倡导思想性,彰显时代性,将文化价值的承载逐一呈现在考生面前。
  听力独白文本是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对表演嘉宾的介绍。语言生动风趣,诙谐幽默。从录音中可以听出,朗读者根据语料场景的不同调整了语音和语速,借助语调增强表达效果,以帮助考生进入试题情境,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
  完形填空题的材料讲述了一只小老鼠的圣诞期盼。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动作及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画面感强。情节看似简单,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故事结尾以调侃的口吻表达了面对生活的无奈,在体现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感的同时,又能引发考生的思考。
  阅读理解的文章题材涉及日记感悟、新书推介、肥胖问题、生活反思及“悲观”新解等话题,意在引导考生走出书斋,放眼世界,以国际视野审视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风格清新文艺的散文,笔法优美细腻,直探内心深处,反映成长历程,引领考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帮助考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锤炼其批判性思维以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夹叙夹议的议论文,紧密结合典型事例,追问人类和科技的关系,引导考生发散思维,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科学严谨的说明文,对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和文献阅读能力提出了检测要求。所选五篇文章或温馨,或犀利,或幽默,或睿智,让人读后感慨良多、回味无穷,使考生能够充分领略语言的美丽和魅力。
  在延续开放式命题形式的基础上,短文写作的设题从一则谚语入手,成功地避免了“讲大道理”之嫌,将“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这一道理简单明了地传达给考生,引导他们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
  语言情境的合理创设为语言能力的有效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凸显了英语高考重视“语言交际能力测试”的特点,达到了在尽可能真实的特定语境中考
查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涵盖基础,精心雕琢,着眼语言运用,反拨中学教学
  今年试卷设题注重科学性,把握规范性,充分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完形填空的考点层次分布为:中等层次(句子层次)考点5题,高层次(语篇层次)15题。本题侧重于对考生篇章理解以及意义的考查——虽然所有的备选项均符合语法规则,但语篇的语境保证了答案的正确性和唯一性。今年的完形填空题区分度大,考点效度高,真正实现了“以语篇为载体,测试考生语篇图式建构能力和词语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意图,堪称本题型的典范。
  阅读理解部分,通过对文中细节、段落和篇章信息以及隐含信息的设问,考查了考生语言解码和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和搜集、归纳、挖掘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重视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融合,在情境中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
  多项选择题突破了词频的限制,将考查重点从熟练掌握高频词转移到考查词汇量的大小。这一变化还原了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共识:词汇量是英语能力的根本基石。
  完成句子题通过充分的语境,在明确语义的同时淡化对语法知识的单一考查,保证了考点的明确性,兼顾了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本题考查写作技能的设计意图。
  纵观全卷,难度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充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覆盖。全卷总词量为4384,有效词数1154个,约占我省《考试说明》词汇表的328%
  透过2013年高考英语湖北卷,我们不难看出本卷贯彻了“重视文学渗透,强调语料的原汁原味;关注热点,体现语篇的文化意识;夯实基础,注重语言的交际运用”的命题原则,与课改精神的高度一致,相信通过高考的反拨作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一定会得到有效落实。
来源: 荆楚网 编辑: rongerkl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