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历史:高中历史复习易忽视的问题
阅读: 1341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6/3 20:23:13
分享到:
我们很多老师对高考历史复习的研究趋向于“大跨度、大深度、高难度”的要求,这既是老师严格要求学生而寄予的厚望,更是他们对自己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正视学生实际,就会发现大家常常疏忽了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多数学生是中差生,好成绩的学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尤其是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的县市更是如此,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中学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有:
未注意对学生调查研究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各种参考资料令人眼花缭乱,这极大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但也易让我们犯错误:胡乱地抓一本资料,把里面的知识囫囵吞枣式的传授给学生。事实上,我们所遇到的多数学生是中差生,这些为“优秀学生”设计的资料并不完全适合他们。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呢?原来我们忽视了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了全面系统地把握学生的成绩和心理状况,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调查表,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方法、历史地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及教学方法、作业中的困惑等作一次全面调查,这样我们在复习中才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尽力让“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了,中下学生吃得巧”。切忌在大量基础知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转移方向让学生去理解消化理论性很强的板块知识,学生会觉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害怕,最终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设计粗糙,随意性太强
 说实话,我的板书设计也一直不令自己满意,但看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板书后,感觉的确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呢?因为好的板书不仅要求字迹美观、设计合理,更注重详略得当,内容简练准确,正副板书错落有致,当一节课上完后,学生能通过板书复习记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我自己而言,最易犯的错误就是两点:一是随意性太强,准备不足,想到哪写到哪。二是板书内容过细过多,没有对语言进行浓缩,给人繁杂的感觉,犯了“大而全”的错误。
教师视野狭窄,知识粗浅
 在听优秀教师上课时,我们总感觉别人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知识全面,见解深刻,能旁征博引,举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课堂知识容量大,但学生学得快,学得活,记得牢,且师生配合默契。我们为什么老是做不到呢?一言以蔽之,别人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粗浅,没有大量知识的“厚积”,哪来课堂上准确地“薄发”?历史不仅包括政治,还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及自然科学等,如果我们的视野只是在课本和参考书之间跳跃,在试卷和教案之间奔波,我们只能成为课本的“传话筒”,不可能见解精辟,让教室充满欢乐和智慧。
学生看书无目标,缺少思考,被动地看书
当然这是所谓“中差班”常常出现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常把学习的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看书,结果学生只能是漫无目标地被动地看书,由于这些学生基础差,自学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也不是很端正,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按“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要求,该做哪一步就做哪一步,即使是“记忆”也有取舍,也要分层次。
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知识,被动依赖课外资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把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 
虽然我们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系统掌握,但这些历史知识的横纵联系如果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逐步理解消化,而由教师一下子根据课外资料全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很多学生肯定记不住,也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创新了。
缺少对考纲的研究,复习没有针对性,易犯“平均施力”的毛病 我们常“囿于原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对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研究不够”。如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标要求“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但我们无论在平时教学中还是在复习中,几乎都是按“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在“影响”上化费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其结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没有得到较为充分而合理的揭示。虽然我们还没有用新教材,但重庆出题肯定要参照新课标,因此在历史复习课上要尽力围绕有时代性的考点进行,切忌平均用力。
“高三历史教学尚停留于‘知识立意’阶段,‘能力立意’未能成为课堂自觉“
多数老师只按“知识立意”的思路组织高三历史教学: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按专题构建脉络体系和梳理主干知识,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训练。这样的安排知识目标非常清晰,但没有把文综高考明确要求的四大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教学与训练落到实处,这方面的实际教学及训练就还处于盲目与无序状态。以最基础的“获取和解读信息”为例,尽管这种能力在新高考强调“三新”(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的背景下对高三文科生学好历史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为关键,但并没有看到老师将此列为教学目标,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这种能力按三个层次加以分解,并作出具体的教学与训练安排。显然,这样的高三历史复习要取得高考好成绩是很难的。
缺少时事政治的积累,不善于引导学生用历史经验教训反思当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有些老师说得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今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时事,我们都可以找到其历史的渊源。如谈到“三农问题”,自然会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及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政策是怎样一步一步解放(阻碍)农村生产力时,再引入当前的“土地流转”政策,学生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还有如答题方法的弊端等问题,有待老师们平时积累,逐步改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高三复习中的不足,最后取得满意的成绩。(李廷洪)
来源: 网络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