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历史:2009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第13题赏析
阅读: 3349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6/15 20:16:00
分享到:
2009年是天津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而其选修内容测试变革成为今年天津试卷一大亮点。笔者认为13题在考查方式的变革、考试内容选择、以及考查目标整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将对新课程选修教材教学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1.从考查方式来看:13题主要考查了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部分的“滇湎战争”与历史选修(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部分有关抗日的内容,其中以后者居多,所以此题主要对选修部分的考查与测试。从此题可以看出,天津一改其他省市新课程选修部分单独命题方式,采取了必修与选修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整合的命题方式,形式新颖,充分体现了各个模块触类旁通,相互整合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启示:在进行历史选修模块教学时,既要有专题意识,又要注意加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同一性质知识间的整合与联系。
2.从考查内容来看:其关注现实并隐性介入时政热点成为一大特色。此题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切入点,涉及到滇湎战争,中国对日作战减轻美国压力,中美等合作对日作战,题目答案中又涉及到有关《开罗宣言》中有关台湾的内容,这就隐形介入了1979年中美建交3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以及各国通力合作共渡金融难关等重要时政热点,一石多鸟,可谓巧妙。
教学启示: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巧妙地引进历史课堂,溯源汲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从而使历史学习更凸显其实际价值和作用。
3.考查目标来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而且能力考查层次分明。如第(1)题、第(2)题第1小问、第(3)题的第2小问虽然都考查了历史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考查依据及层次各异。13题4问如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从以上问题来看,第(1)题既要依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属于内涵与外延式的题目;第(2)小题第1问表面比第(1)题简单,实际上能力测试有所加强。因为此题是对两个材料一起分析,既要找出其共性,又要查出两则材料内容的个性。第(3)小题第1问,属于内涵分析类试题,看似最为简单,本应放在第(1)问,但此题放在第(3)问,其巧妙之处在于,简简单单的一段材料,竟然包涵两层含义。超出了材料一、二单层含义的提取。而第(2)题第2问,与第(3)题第2问,主要考查了考查了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特色。第(4)问是画龙点晴,通过知识能力的检测与体验过程,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论升华。
教学启示: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与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句话“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现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在目标测量中不仅适用于必修,也同样适用于选修。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郑金霞
来源: 网络 编辑: yuxiuy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