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高考研究 >  阅读文章
地理教学高效课堂学生的认知过程
阅读: 233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13/1/30 14:41:20
分享到:
                       广东省南雄中学    张永锋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成为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点。认识学生地理认知过程的特点,设计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对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认知     探究
一、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繁杂,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学生地理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丰富的地理事实、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地理感性知识,能更好地理学习和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地理理性知识;只有掌握了地理陈述性知识即地理感性知识,才能为学习地理程序性知识即地理理性知识打下基础,对基本的地理策略性知识即方法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实际上,许多地理事物本身具有空间的宏大性、复杂性;许多地理事物在演变中具有漫长性,例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认识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等。学生在认识这些地理事物时只有借助语言直观、形象直观方式,才能构建起地理事物的关系图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通过图像直观、实物直观、模拟直观、情景设计,联系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形成对地理事物的感知和记忆,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及其特点,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 “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着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存量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教给学生怎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地理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基本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上述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2. 其次,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地理
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
    三、高效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1.
创设情景:认知过程是一个体验过程。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认知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过程。学生地理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体验过程。“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要求说明了和强调了地理学习过程体验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创设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模拟、设计、搜集、判断、调查、制定、绘制、尝试、参与、寻找、访问、考察、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如在学习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时,可帮助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又如在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提出保护、治理措施;再如在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指导学生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加深对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性的理解。实践表明,这些活动过程或体验过程“不仅是学生构建、保持和应用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促使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提供获得道德、审美价值经验的基础”。值的注意的是,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体验过程,都要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教学认识中的观察、实验和各种实践活动,应是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和结合教学内容,是在理性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当实践活动或体验过程结束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小结或总结,以帮助学生认识规律,构建起自己的“知能体系”。
2.促进沟通:认知过程是一个交流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是21世纪人才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世界认同。学生学习中需要交流、学会合作离不开交流。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交流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长。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在地理教学中,可开展作品展示、举例说明、小论文交流、撰写报告、专题辩论、专题讨论、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地理小报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要依据教学目标和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如在学习城市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时,可组织学生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样可从多方面加深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又如在学习资源跨流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专题时,可结合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专题讨论。这一重大工程,既是经济建设工程,也是重大的地理环境工程。围绕巨大的水资源跨流域调配,对调出地区、流经地区和调入地区的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正态”和“负态”的影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提出把对环境影响的“负态”效应减少到最低的设想,能引导学生综合地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跨流域调配资源的意义。
3.发展智力:认知过程是一个思维和创新过程。认知应是一种发展智力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的途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于理论的认识。”因此,学生认知的真正任务或主要任务是“达到于思维”“到达于理论的认识”。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认知的目的是要发展思维。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认知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的资源极其丰富,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利用。如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运用地理图像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规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地理特征的分析和对区域优势的总体判断,能培养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地理事物之间客观地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在旅游开发中,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由于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不同,开发效果差异很大。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对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能力和辐合(求同)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或环境污染等问题实例,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污染治理方案、学习旅游地理结合有关内容设计旅游开发方案、设计旅游线路等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注意整合:认知过程是多种方法结合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生的地理学习认知过程是多种方法结合学习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按照学习目的和内容划分,有地图学习法、地理记忆方法、地理观察方法、地理逻辑方法等。不同的学习方法其功能不同,方法的使用要依据目的和内容进行选择。地图学习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用图等方式,能建立确切的空间概念、帮助记忆地理事物、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要素之间联系及地理规律。地理比较方法是地理逻辑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包括归类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等。地理比较方法对于学生感知新的地理知识、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规律,进行地理知识梳理,使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划分,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划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两大类型。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学生必须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接受学习,短时间内能接受较多的知识信息,学习时间经济,但不利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发现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比较费时,学习中,不可能每个知识都让学生去发现学习,既没有这种必要,也不可能。传统的地理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发现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的主动发展。在新课程地理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要认真设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只有把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认知过程的完整。
 
 
 
 
参考文献:
[1] 杨开诚,李文光 .论体系构想 .教育研究, 2001,11
[2] 李晴 .论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育,1999,4
[3] 《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4]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5
[5] 解如东 .新教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向探讨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3
[6] 白文新. 21世纪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10
 
来源: 教学资源网 编辑: 地理sikao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