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享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阅读: 640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12/11 18:37:30
分享到:

永丰中学  帅志兵

   “山重水复疑无路”

    面对教育现状的危机,温总理忧心如焚,听课、评课,甚至走马换将。政府和坊间到感觉到了教育的危机.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得不惊呼:教育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了!素质教育叫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的魔影依然四处游荡,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固守不去,老师成了“思维的杀手”,遏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外学习也只能是课堂的延伸。老师的教学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荡不了学生胸中的层云。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分数的上扬。是该到了“疑”的时候了,有“疑”才会有探求,有“疑”才会有希望,不“疑”只会是穷途末路。

   “众里寻她千百度”

要让学生学会探求,那就得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先从课外开始探求的。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法,一开始广大师生都感到很困惑,也走过一段弯路。首先把自己定位得太高,似乎要使自己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一定要出大成果,以致目标越高,心里负担越重,期望值愈高,则愈束手无策:好高贪大,研究学习的课题大得惊人,甚至连专业研究从员都难涉及。如高二(2)班历史课题组开始的题目为“失落的文明”到底是古代哪种文明呢?是古代楼兰文明的消失?还是拉美印加文明的陨落呢?即定如此,又如何下手呢?最终被学校枪毙。这样使我们痛苦的感觉到选好切实可行的课题是多么重要!万事开头难,选好课题几乎成功了一半。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环顾左右,最后把目光聚焦在我们世代生活的这块故土——永丰,永丰是北宋大文豪、著名政治家欧阳修的故里,虽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却山川旖旎,风光秀美,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俊才人杰!除了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外,还出过四位状元,即董德元、曾启、罗伦、刘绎等。前辈先贤,群星璀璨,堪为我辈后学的楷模。于是定下的课题为《状元楼寻踪》,效果不错。

今年2月份,王剑冰先生的新作《吉安读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井冈山报》、《吉安晚报》纷纷在第一时间予以转载,不久《江西日报》也予以刊发。此文既出,好评如潮。在不同的场所有关此文的话题不绝于耳。可以预计的是,这篇作品将融入吉安的文化史,随赣江水奔流传承。藉此契机,灵光乍现,何不发动学生来一个永丰读桥的活动,于是给学生指导的的研究课题是《恩江读桥——镇中 “五桥”的调查》。五桥中的“六一”桥始建于宋绍兴元年,是为纪念欧公而建的,葛溪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恩江古桥陆续建于明清时期,跃进桥建于大跃进时代,恩江大桥则建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八十年代。由此可风这五桥可折射出恩江镇沧桑变换的历史。由小见大,同学们找到了了解家乡历史的切入点,这恰恰也是历史思维中小切口、深分析理念的现实再现。

课题确定后,实施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组长分工,有的走访县交通局,查阅有关五桥资料;有的翻阅《永丰县志》;有时共同行动,合力出击,一天下午烈日当空,同学们热情似火,我领着课题组的同学们共赴五桥实地考察,并由学生作情况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再去粗存精,最后由文笔好的曾锐同学执笔写《结题报告》和《学后感》,同时还精心设计了“五桥”常识调查问卷,在同学中开展调查,并显示调查结果。

通过研究性学习,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在其过程中,同学们感受良多,获益也甚多,正如曾锐同学在《学后感》中所畅言的:“平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竞挖出如此多的学问,一边是觉着自己以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可笑,一边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马力。组员们在我这‘高压锅’强压之后,也都说一点也不苦,还有不少感受。有的说让他踏实了许多;有说更能耐苦了;有的干脆说这种学习有利于他长高。不管是出自心腹,还是做表面文章,凭自己的感觉,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们学习气氛更浓,精神更好。”

“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课外研究性学习而获得的些许经验,何不勇敢一点,也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当然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此种方法,也只能是偶而为之。

高二必修三的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只是平铺直叙地教教材,对知识点面面俱到地进行传授,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很省心,但效果会好吗?既然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费一番心思进行课堂设计了。

首先要把课文转化为课题,课题就得研究,这一课的本质就是古代中国科技总体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及重要科技项目的排名问题,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古代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是外国人的看法与排名,那么我们中国人不能陶醉期中,要站在自身立场做重新评价,鲁讯先生做了这项工作,分析了四大发明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作用及原因。二要重新排位,余秋雨先生作了重新排位,他认为天文历法排在第一位,中医中药学应排在第二位,他的立论角度是什么?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排位法,有的学者认为是丝绸、青铜、造纸印刷术、磁器;那么在学生心目中又作如何排位?有的同学认为是十进位值制,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农学著作最重要;不一而足。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各自发表的自已的看法,书本知识点都用上了,且通过思维又把这些知识活化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尝试,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那就是一种平等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老师指导而不主导,学生自主而不自流,这样才能把老师指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我们共同奏响一曲创新学习的凯歌吧!

 

《恩江读桥——镇中五桥的调查》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展示

恩江读桥—— 镇中“五桥”的调查

 

课题组成员:杨帆、孙超、黄姗、钟云、吴婷婷、刘艳、曾锐

课题组组长: 曾锐                      班级:高二(2)

指导老师:帅志兵

活动情况记录

    9月7日:实地调查镇中“五桥”

    跃进桥:建于19606月,它是一座由麻头石造成的双拱桥,桥上两边各有三根短柱,依次写有:

(1)         大立毛泽东思想,大学毛主席著作

(2)     人人热爱毛主席,颗颗红星向着党

(3)     完全彻底为人民,一心一意干革命

在桥拱下,河面上有四排木桩

六一桥:在桥上并未留下建桥的时间,只刻有“1957年重修”。六一桥共有三个桥拱,另有两个桥墩,以减少洪水来临时水流对桥的冲击力。我们还发现六一桥不同于跃进桥的是在桥壁一侧的一排水孔,而另一侧却没有发现。

驼背桥:由青石造成,从青石的磨损程度看,这座桥有着很久的(葛溪桥)历史了,它共有三个桥拱,两拱较小,一拱较大些,在桥上共有24个台阶。在桥的附近,发现一石墙,墙砖上刻有“嘉靖三年官造”(1524年)【后来发现并非是青石,是麻条石】

恩江老桥:混合钢筋水泥造成,共22个桥拱,20个桥墩,在桥中央下,有一个最大的桥墩,且桥上有模糊不清的字迹。

永丰大桥:有六个孤度较大的桥拱,五个高大的桥墩,不同于前四座桥的是,桥上已安装了桥灯。

▲9月19日:查找资料

六一桥:宋绍兴四年(1134年)始建。清乾隆四十年(1778年)重修。桥身、桥墩均以青条石砌成,四墩三孔,东西走向,全长83.8,宽4.53,高81983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砣背桥:原名仙原桥,又名葛溪桥,创建于元代年间(1264年至1294年)桥体为麻条石拱砌,四墩三孔,全长54.3,宽5.4,第一孔距水面7,其余二孔距水面3.3,为了方便帆船通过,故桥的第一孔特别高,造型设计罕见。

恩江桥:是江西省内仅次于南城县万年桥的第二座大石桥。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治十三年(1847年)十修《永丰县志》载,恩江桥原是两段,北段叫恩江桥(旧名浏桥),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成。在其间桥首先为浮桥,又为石墩木桥,最后成为石桥,并与北段连接,合成一桥,仍名恩江桥。1956年至1986年,先后修整5次,并加设了钢筋水泥栏杆。桥长355.75,北段宽5.30,南段宽4.5,麻石混凝土结构,水泥桥面。

永丰大桥:修建于1987年,下有白色报恩寺塔。

9月20日:开始着手写结题报告

9月21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学后感

9月23日:进行“五桥”常识问卷调查,结果见附表。

 

结题报告

恩江镇地处江南,在恩江河依偎下,透出丝丝的水乡气息。有水则有桥,恩江镇的“五桥”发展史可以折射出恩江镇的兴衰。桥对考查恩江历史的作用如此之大,那如今本镇中学生对“五桥”的了解如何呢?

我们将实地考查,资料查找,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四维一体”,力求实现从“五桥”到恩江,再到“五桥”。对于“五桥”发展,主要以其始建年份为主,修护年份为辅。

六一桥位于沿江路与河湾街相接处,始建于宋绍兴四年,为纪念欧阳修取其“藏书一万卷,金三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吾一翁”的“六一”为桥名。绍兴年间,正是南宋初年,百业待兴,南宋推行“滋丁”政策,人口迅速增长,加上南宋统治中心的南迁,江南地区一派生机盎然,恩江也不例外。可以想像无六一桥时,县衙、员外都与百姓以水相隔,葛溪两岸只能靠木舟连络,无疑影响城镇发展。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有了“六一桥”,于是恩江以“六一桥”为中心的老镇始现端倪。

    葛溪桥,现县城大西门口葛水入恩江的出水处,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至1294年)正是蒙古铁骑横扫中原,一统江山,建立大元帝国的乱世。经过130多年的发展,恩江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加上元朝建立后,大量关外民族南迁,其中不乏有到恩江的。而单单一座六一桥,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那时交通运输主要是河运陆运,恩江镇处于恩江河畔,水运条件十分有利,只是需要找个泊船之处却挺难,于是要一座.有过人、过船、泊船的桥,极富创造力的恩江人设计了一大拱过船,两小拱过水的葛溪桥,它是县城通往吉安府治的水路要道,又形似登天之路,怪不得原名叫仙原桥。

    有了过葛溪的桥,仍要小舟过恩江河,是十分蹩足的。于是同一时期,当时算恩江第一富的邑人王辉捐田400亩,在北面建了一座浮桥,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有人在南面建了石墩木桥,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当时知县倡议把浮桥改建为石桥。于是有了流芳千古的断臂集资建桥的智元和尚,但南北桥仍未合一。一直到了清咸丰年间(1851年至1855年),才由县人刘绍书父子将两桥合一,呈V字型,命名为恩江桥。六一桥与葛溪桥的建成是一步到位,而恩江桥竟断断续续近600年才完成,除工程量大之外,恩江经济很可能有一个衰退过程,原因一是恩江河道出现淤积,水运不畅,经济发展滞后,二是统治腐朽,苛捐杂税过多,造成百姓生活困苦;三是由于客家向南迁往两广、福建一带,影响了恩江人口增长,最后是当时社会混乱,匪冠当道,为保护县城安全,特意一直不将南北桥合一。恩江老桥建成后,中国经历了百年国耻,虽然人口、经济有所发展,但面对外夷入侵,谁还有心思修桥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恩江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可是1958年,领导人决策失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小土群”在全国蔓延开来,当然也波及了恩江。尽管如此,出于经济需要恩江人民仍以极大的热情于19606月建成了跃进桥,虽然同是石拱桥,但设计、材料配置以及实用性方面远超过于六一桥和葛溪桥。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虽受“大跃进”影响,但恩江经济有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可正当国内人民希望再度取得辉煌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处洗劫,国民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恩江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学生不上课而去造反,工人不上班而去开批斗会,县镇领导阶层被说成“当权派”而被打倒,大字报铺天盖地,恩江经济止步不前。

    坚冰终被打破。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召开,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号召下,改革春风吹向神州大地,也吹到了恩江古镇。“一大二公”“生产合作社”等计划经济的产物逐渐消亡,“股份制”、“招商引资”等词相继为恩江人民所理解、接受、应用。要致富,先修路,要修路,须过河,但恩江桥年代久远,根本满足不了交通需要,于是1987年,连接永宁公路的永丰大桥破土兴建,一年不到就峻工,永丰大桥的建成标志着恩江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永丰“五桥”的发展历史是曲折的,而我们对于它的发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们小组进行了“五桥”常识问卷调查(见附表)。通过分析,许多同学对恩江“五桥”知之甚少,我们作为恩江的公民,应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这“五桥”既是贯穿恩江从古至今经济发展的线索,也是恩江历史的见证,我们要了解恩江,不仅是要了解恩江的现状,还要了解恩江的过去,以史为鉴,创造恩江的未来。我们做这项研究,是为了研究恩江的过去,“五桥”建立时期恩江镇的发展。但更多的是让大家一起来了解恩江。在我们了解恩江,探讨恩江历史的同时,激发大家对恩江——这一古老城镇的热爱,用我们的双手和汗水将古老的恩江建设得更加美丽、繁荣!

                                       学后感

苦并快乐着

    本想借用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为题,可是建议一出,立即招来组员群起反对,有的说太夸张,不切实际,有的说这是盗版侵权,是违法的。经过百般周旋,“反对派”们才同意把“痛”改为“苦”。题目有了但咋写,没底。

    上学期经验不足,总认为可以从脑子里找答案。“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夜郎自大,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倒过来用,结果“跳”进了失败的怀抱。谁会乐于泡在失败的苦水里。于是,上一次的七个人又聚在一起。讨论结果是:上学期研究的亮点是标新立异。本学期虽也有此要求,但在研究结果的实际作用方面的筹码加重了。有人说过,“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变化是研究的本质,跟着“实际”这块大“奶酪”变化而变化,虽然苦,但苦后便会享受到变化的快乐。

    开始时,我们选的课题是:菊花石——永丰的“黑金子”,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很快就发现研究此项目免不了跋山涉水,实为财力和精力所限,且“前人之述备矣”,毫无新意。于是我们又经历了一次变化之苦。又有人说,越早放弃旧的,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的确,晚痛不如早痛,晚苦不如早苦,你越早“苦”,你就越早“快乐”,事实也让我们后怕,如果我们晚一个下午找老师,课题该成“菊花石”了。

    分工明确,条条到位,项项到人,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完成任务后找任务,少了时间自己找时间补上,虽然有的组员管我叫“高压锅”,可是不分秒必争,而事事拖沓,互相推委,干到22世纪,恐怕这回的研究还在脑子里呆着。如果这的确“苦”,可还是那句:“苦”后必“甜”,快乐的“甜”。

    无论如何,行动是关键的。学校开特例空出的时间可不能浪费哦!虽然有毒辣辣的太阳,但还是到了“五桥”。考察跃进桥时,我们只是粗粗的看了建桥时间与材料,竟差点忽略了桥栏上的六根铁柱,我们快到六一桥时方有人提问“铁柱是干什么用的?”这才如梦初醒,如果少了这几句写在铁柱上的话,这跃进桥的调查可能只有“是什么”阶段了。细心永远是重要的,而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细微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无论是在研究中还是在学习中,细心通常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也算是我们在研究中得到的一点点心得吧!而对于六一桥,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它是上世纪的产物,但资料上却写着“始建于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它是恩江镇最古老的桥!葛溪桥俗名驼背桥,出于保护目的,在桥身上加盖了水泥,只有少数地方露出,有一处露出一块大青石,于是我们主观臆断,这桥是由大青石砌成,可一查资料,发现这竟是麻条石砌成的。毛主席早在1941年,就批判了主观臆断,我们竟“顶风作案”,真是无地自容。可是想想,学习中我们不一样么?看来,要好好“改造我们的学习”了。

    平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竟挖出如此多的学问,一边是觉着自己以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可笑,一边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马力。组员们在我这“高压锅”强压之后,也都说一点也不苦,还有不少感受。有的说让他踏实了许多,有的说更能耐苦了;有的干脆说这种学习有利于他长高。真这样,“增高多维钙”就没有销路了.不管是出自心腹,还是做表面文章,凭自己的感觉,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们学习气氛更浓,精神更好。

    一组员嬉称,这“苦”就是一天下午不吃不喝,在骄阳下走在老桥之上,看着别人啃冰棒,心中有不尽之“苦”。少顷,冰棍从天而降,甜滋滋,凉丝丝,可真“快乐”!

 

来源: 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 wangpeng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