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 744 次  我要评论( 0 )  收藏   2009/11/10 11:42:54
分享到: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提炼与拓展
【摘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已在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实施,新课程观和新课程理念正在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在积极地探索着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路径。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为视角,试从教材文本的生活性、预设性、梯度性、人文性等的提炼与拓展方面,探讨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观和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激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文中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教材文本    提炼    拓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部分也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更以生活为基础。这里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标准》还建议,要丰富、拓展课程资源。这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之水,相对于千变万化的生活之水,和与之日益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之水来说,是一渠相对的平静之水。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这渠平静之水活起来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提炼与拓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毋庸置疑,《标准》和教材文本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基本依据。而教材文本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基本载体,所以提炼与拓展教材文本应该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基础性工作。再则,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因此提炼与拓展教材文本这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对于现在使用老教材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入提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生活性——拓展活水的源头
新课程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理念,因此要深入提炼教材文本的生活化元素。比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一课中有关信用工具——信用卡的知识,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不感兴趣,进而知识也不能够牢固地掌握。提炼生活性元素,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自己到相应银行存入或提取一笔款,这对于目前较多学校要求学生到银行缴存学杂费来说,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有使用校园“一卡通”的学校则更好。生活的实践,使教材上相关信用卡的知识“刷卡”式地“解决”了。
对于现行的老教材,生活味虽然不十分的浓厚,但要精心提炼,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学习哲学中矛盾的含义,先以生活中遇见的具体矛盾事例入手,再从生活逻辑过渡到理论逻辑,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材的观点和原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要运用教材的观点和原理指导生活,必先将其还原于生活。把教材上的观点和原理所蕴涵的生活性提炼出来,拓展了活水的源头,这不仅能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信度,而且还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精心策划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预设性——开启活水的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科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科内容主题、学习者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习者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材文本的预先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而策划的,所以不能只顾及学科内容的本身,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与环境条件。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所以教师对教材文本预设,应该着力于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平台和条件,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成果的自然生成。因此,可以说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所以“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成功的教材文本预设,能开启活水的智慧。
第一,预设应具有开放性。预设的开放性能“使师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课中有关恩格尔系数的知识,虽然教材没有涉及“如何减小恩格尔系数的具体措施”,但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预设此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完全可能未达到或超出预设的要求,但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与教师恰到好处的概括和引导相结合,不难生成这样的逻辑架构:既“承前”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知识的逻辑,又“启后”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的逻辑。
又如现行教材的“一国两制”内容,运用教材中的“(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可以作这样的预设:同学们认为台湾有哪些自治权呢?请说明理由。虽然,我国的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这样的预设,将国家观念与民族感情寓于其中,使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第二,预设应体现真实性。“这种真实的问题,为我们教育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比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三课中有关要做理性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知识,应该说教学实践中预设理解这条原则要求的问题很容易,教材也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但学生在答案之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怎么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这的确是一个难以精确回答的问题。客观上,学生不知道自己家庭的当前的收入及未来收入的预期,是正常和普遍的情况。课堂上有学生给出“可以问家长”之类的答案,但又有学生说自己大概知道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父母亲每个星期就是没有给自己所期望与要求的数量的钱,说家长不理解自己之类带有情绪的观点。此刻,我们应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指出,无论父母亲给你多少钱,首先说明你父母亲已经按照“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的要求,如果有钱而不多给,则进一步说明了你父母亲是在培养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正也是我们下框题要学习的内容。
又如现行高二哲学教材上插图——《他敢剪吗?》,教材本身附图是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授课中,有学生反向提出问题:“不剪行吗?”,学生还为此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证,说明不剪不行。这时,教师也应抓住这有利的契机,分析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思维由生活逻辑上升为理论逻辑。
从以上例举的教学实践案例中不难说明,生成的自然性,要求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预设时,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考虑,不能把生成的结果在预设时给“确定”了,尤其是预设应体现真实性,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以开启活水的智慧。
三、恰当构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梯度性——融入活水的期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的老师眼睛只盯着小部分先发优势的学生,势必影响大部分后发优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与新课程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标准》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明确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教材文本的提炼与拓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恰当地构筑教材文本的梯度性。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望着窗外一棵树的树叶,随着秋风萧萧落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死了。”一位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树叶没有掉下来,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下来。这个故事给予了我们绿叶般的启示:教育学生,老师要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期望,这也是教育教学的真谛所在——爱。
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文本的提炼与拓展上,必须构筑恰当的梯度性。比如《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第八课中新事物的含义,如果直接搬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的观点,大部分学生是理解不了的。这样做的教师,肯定会看到课堂上大部分同学一脸茫然的神态,他这时心理也许还会嘀咕“对牛弹琴”之类的牢骚。哪知道啊,这是教师自己没有对所谓的“牛”做深度的解剖分析,光凭自己的牛劲来灌输牛一般的知识,学生能理解吗?其实这应该说——牛在弹琴!对这样一个抽象的理论,应该做梯度性的设计。可以结合生活化的例子,如从形式的新或旧、出现时间的先或后、暂时力量的强或弱等角度精心比较分析,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理论逻辑,学生才容易理解。
教师自己要懂,但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懂,而对教材文本做恰当的梯度性设计,无疑是一种绿色的理念和方法,因为这过程融入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特别对后发优势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构建生态和谐型政治课堂的基石。爱的力量能化难为易,这是已被实践不断检验过的真理!
四、深入挖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的人文性——升华活水的灵魂
《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集中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文性。“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要使教育达到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内化’上下工夫,……这种‘内化’就是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住切入点,及时点化。比如学习《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正反材料文本进行对比,在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及时点化,指出“金钱万能”、“金钱等于罪恶”等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树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的正确金钱观。
这样处理,既能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得到很好落实,又集中自然地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
第二,拓展教育点,促成升华。拓展教材文本的教育点,并促成升华,使教材文本的人文性成倍增值,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
比如学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可以结合辩证法的思想,一分为二地看待与评价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明确我们国家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可以结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以增强全球忧患意识,树立起维护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第三,巧布生长点,萌发行为。将学生领悟到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为。”这也正是课程目标的落脚点。
比如在正确金钱观的指导下,学生学会科学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等;在正确理想观的导向下,学生学会自觉刻苦地学习,在困难面前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等;在正确政治观的指引下,能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等等。
第四,关注延伸点,润心无声。教材文本中的辅助文,如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甚至于美工等等,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因素。这些教材文本自身蕴涵的人文性因素,学生往往无意去深入思索,但作为老师,必须予以关注并加以延伸,超值使用。
比如,现行高二哲学教材,每一页都印有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作品《思想者》的页边插图。作品塑造了一个身体强壮的男人,他低头沉思,在为人类的一切烦恼冥想,蕴涵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恩格斯的名言——“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新教材这方面可关注的延伸点就更丰富了,如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插图,以及与这副插图有同样人文教育功能,可没有命名但自身能说话的第一单元序言页插图(抱孩子募捐)等。像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可以说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极致境界了。
以怎样的新姿态迎接新课程的到来,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既要继承和发扬以往课程实践的积极成果,又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炼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路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炼与拓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本这一师生交流与对话的基本载体,激发这源头活水的生命力,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效果,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又一春必将到来!
 
 
 
来源: 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 wangli 返回顶部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