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2.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3.南朝人王情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由此可知王情认为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 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 D.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
4.《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5.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6.“忠君爱 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