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4年,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清国公然暗中干涉朝鲜内政,借口拯救属邦之难,出兵朝鲜……事既至此,不得不公然宣战。”据此可知,日本的《宣战诏书》( )
A.证实了日本被迫做出应战
B.旨在推卸发动战争的责任
C.表达出对朝鲜主权的尊重
D.得到了西方国际社会认同
B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事实并不如《宣战诏书》所言,因此可见日本方面是在推卸责任,为自己发动战争寻找借口,故选B项;《宣战诏书》中所言即使是清政府出兵朝鲜,也不代表日本必须出兵朝鲜,再者事实上是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排除A项;出兵朝鲜已经是干涉别国内政,并不是对朝鲜主权的尊重,排除C项;题中没有描述西方国家的态度,排除D项。]
2.“致远”舰在中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其事迹在当时欧洲也是极受褒赞。甲午中日战争中,与“致远”舰的悲壮历史有关的战役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B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以身殉国,故选B项;平壤战役属于陆上作战,在黄海海战之前,排除A项;辽东战役也属于陆上作战,排除C项;“致远”舰在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前就已经壮烈沉没,排除D项。]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条约( )
A.没有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B.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D.延缓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将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故C项正确,A项错误;《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项错误。]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权完全丧失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 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 [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B项正确;清政府主权只是部分丧失,故A项错误;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积极影响,不符合对“灾难”的解读,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性质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5.“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南昌起义
C.台湾军民反割台 D.义和团运动
D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排除A项;南昌起义时清朝已经不复存在,排除B项;台湾军民反割台主要是反对日本占领,不会对清政府心存幻想,排除C项。]
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是洋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皆有各国洋兵驻扎。各宫陈设,盗抢一空。”这是对哪次战争的描述(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C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紫禁城”“洋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洋兵驻扎”可判断出这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
7.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D [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才会有上述情景的出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没有提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所以答案选D项。]
8.“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
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从题干“北京”“东交民巷”和“列国”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