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公元前513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孔子对此评价道:“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则材料主要体现了
A. 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B. 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新秩序的建立
C. 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国家治理主张 D. 法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个体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晋国的铸刑鼎、著刑书,体现了法家的治理思想;孔子对此批评和否定,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这说明法家和儒家不同的国家治理主张,故C正确;郑国的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社会秩序仍在剧烈变动之中,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法家思想体系的建立,故D项错误。
2.古代中国注重监察制的推行,特别是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唐代的《巡察六条》、元朝的《设立宪台格例》等都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监察法规。这些法规
A. 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 有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