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
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两者的地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2)两者区别
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 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 )
提示:错误。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思考] 蜜蜂筑巢、水獭在浅水处垒坝捕鱼属于实践活动吗?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上述现象属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2.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辨析] 有人认为,盲目的实践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提示: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