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天津和平区期末)“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作为家庭副业的家庭手工业受到洋布倾销的严重冲击,使中国家庭“纺”与“织”,“耕”与“织”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A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解析: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答案选D项;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当时清政府没有大力扶植沿海企业,排除B项。
答案:D
3.(2019·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D.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解析:根据材料“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可知,当时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的观念,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才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排除A项;B项错在“始于”,且材料强调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鸦片走私,而是强调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排除D项。
答案:C
4.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说明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了失败,排除D项。故A项正确。
答案:A
5.1872~1890年,进口洋纱增长2 064%,进口洋布只增长66%。这一现象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B.自然经济遭到了彻底破坏
C.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D.中国棉纺织业有较快发展
解析:题干说“进口洋纱增长2 064%,进口洋布只增长6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机器纺纱生产率高,较之于手纺纱价格便宜,故此中国大量进口机纱,而洋布进口量增长相比较少,可见是因为满足生活需要的布匹主要还是家庭传统手工业进行生产的。洋纱进口量增长远高于洋布进口量增长,原料多于成品,体现了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故选C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
6.(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下图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通商口岸设立洋行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