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解析:选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从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明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故选D项。
3.《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解析:选A。材料“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说明弟子对孔子思想做出不同解释,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内涵丰富,故A项正确。
4.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主要表现在( )
A.重视礼义道德教育 B.提出“仁政”思想
C.主张治国礼法并施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解析:选C。荀子在继承孔、孟“礼”的同时,也吸收法家“法”的理念,使其更符合社会实际,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故C项正确;孔、孟重视礼义道德的教育,故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也。”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选B。题干的含义是小与大、少与多、短与长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这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一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C、D三项与此不符,故选B项。
6.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解析:选C。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和“兼爱和非攻”,很容易判断出这一学派为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他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故C项正确。
7.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解析:选D。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8.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一统论”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
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
9.(2020·舟山检测)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