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洛阳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解析: 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C项正确;新儒学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取代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董仲舒是神化君权思想,故B项错误;D项是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C
2.(2018·蚌埠二中期中)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强调“仁政”,反对暴政
③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仁政是孟子所提出的,儒学都讲究“仁”,所以排除②;④是先秦儒家政治观念,排除;综上所述,答案选A项。
答案:A
3.(2019·安阳月考)董仲舒所提的新儒学观点主要有( )
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董仲舒结合其他学说的理论,将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他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君主专制提出合理的解释。并在伦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思想。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本题选择A项。
答案:A
4.(2018·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8·遵义四中月考)“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化,儒家是主张厚葬的,所以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受当时主流文化影响的,材料中的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则是和当时选官制度注重“孝”“廉”直接相关的,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包含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包含“土地私有制盛行”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6.(2018·遵义四中月考)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既强调了君权神授、神化封建统治、强化君主专制思想又强调了君主要顺应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