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路线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改造形式
①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
“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
①人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
③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
(2)开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
(4)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3.“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动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左”倾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探究点一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选》
探究:(1)史料一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 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史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探究:(2)史料二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1.过渡时期我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