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酝酿和爆发
1.背景:阶级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2.条件
思想上
|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组织上(b)
|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军事上
|
组织和领导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
3.爆发:武昌起义——(b)
时间
|
1911年10月10日
|
领导组织
|
文学社和共进会
|
主体力量
|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
结果
|
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武昌起义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早期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武装起义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行动的总称。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b)
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及影响
(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国民享有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而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参议院可以选举、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可以审判被弹劾的总统,国务员可以凭借责任内阁制牵制总统,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
3.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不能等同于人民当家做主,主权在民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四、结局及评价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两面手法、立宪派的支持、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中国社会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
2.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c)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2.区别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封建制度是国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体。因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
探究点一 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史料二 辛亥革命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