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建”考论》中说:“西周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只是一种封建式的统一,而非后代郡县式的统一而已”。这里的“封建”是指
A. 世袭制
B. 礼乐制
C. 禅让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而古文的“封建”就是分封制,故D符合题意;世袭制是指权力和爵位等按照血缘关系而传承,故A不符合题意;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是要规定贵族日常生活的等级名分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2.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 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 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 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下,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其运行过程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A选项符合题意;分工细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三省长官负责不同分工的总体框架,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片面,排除;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3.任继愈在《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评述道:“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他认为科举制
A. 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
B. 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
C. 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
D. 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吸引了无数学子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迅速的兴盛起来了,即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A错误。因为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隋唐之前的教育体系无从体现,因此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D错误。
4.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集权于中央,使地方没有自主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正确;汉代到宋代中央集权程度是依次加大的,这不能成为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标准,故A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分析的,与材料不符;D项从维护封建统治本身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区别。
5.地米斯托克利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萨拉米战役中,他指挥雅典海军取得了对波斯侵略者的决定性胜利,史书记载他曾被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刻有他名字的陶片有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由14人刻写。这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