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确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2)内容: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
(3)实质:按美苏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评价: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仍然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2.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二、美苏争霸
1.背景
(1)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2)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概况
阶段
|
战略态势
|
原因
|
重大事件
|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
赫鲁晓夫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
|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②古巴导弹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