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试卷 >> 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编辑
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2019届高三教学质量联合检查试题(语文 解析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5金币 立即下载
3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3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试卷
    资源子类联考试卷
  • 教材版本不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1073 K
    上传用户b-box
  • 更新时间2020/3/16 17:17:25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5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当然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而言,则是先有了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所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从实践工夫而言,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这从逻辑学上似乎是悖论,但儒学非古希腊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所以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生机与活力。 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