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学案 >> 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编辑
(苏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专题六第19课送董邵南序学案
下载扣金币方式下载扣金币方式
需消耗0金币 立即下载
0个贡献点 立即下载
0个黄金点 立即下载
VIP下载通道>>>
提示:本自然月内重复下载不再扣除金币
  • 资源类别学案
    资源子类同步学案
  • 教材版本苏教版(现行教材)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适用地区全国通用
  • 文件大小609 K
    上传用户majiawen
  • 更新时间2019/5/16 14:53:20
    下载统计今日0 总计9
  • 评论(0)发表评论  报错(0)我要报错  收藏
0
0
资源简介

1.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古称中的一个便成留的原因之一。同时, 这也为下文进一步释做了重要的伏笔。

2.作者为什么说“吾知其必有合也”?

明确:(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怀抱利器。(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

明确:(1)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往必有合(2)董生有杰出的才能。(3)明的君主,董生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明确:(1)凭吊望君乐毅之墓。(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燕、赵。

写法鉴赏

1波澜起伏

作者把自己的意思分成三层来说:先说从古代的河北来看,董邵南这次去一定是合得来的,这是临别赠言的一般说法,也是一种陪衬;接着语气一转,转在风俗教化古和今不一定相同上去,于是董邵南这次去河北,合不合得来也就不一定了,这是第二层;第三层要董邵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这才说出自己的真意。用意一层深一层,一转再转,写得波澜起伏。

2结构紧密

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与第三段里的“望君”和“屠狗者”互相呼应。第二段里还说到风俗的变化,今古可能不同,第三段就承接这种不同来发挥。由于风俗不同了,侠义之士在那里也合不来了,所以要劝“屠狗者”出来做官。全篇就这样紧密呼应,互相衔接。

3手法含蓄

比如,韩愈本意要贬低河北的藩镇割据,可是他欲抑先扬,先赞美那里古时“多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

请先登录网站关闭

  忘记密码  新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