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A、D两项为孔子的主张和观点,不符合题意,故A、D两项错误;C项“君舟民水”的思想是荀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B项“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故B项正确。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依据所学知识,“确是进步”体现了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从经济上,发展近代机器生产;从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的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C项正确。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其标准是看才能,这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维护封建专制的落后性,故B项错误;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故D项错误。
3.“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误
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故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依据信息“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可知,群策群力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了决策的失误,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体现了对皇权的限制,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各部门权力分散,相互牵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