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
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25.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
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
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
论。这反映了当时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2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
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
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孑L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