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每年都)有一部分孩子,人家在外地高考──你知道,‘高考移民’,哪个学校没有?”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一位工作人员一语道出了“高考移民”在当地的“规模化”、半公开的现状。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洛阳市的“高考移民”已成半公开产业。来自重庆等地的多所中学在洛阳当地媒体上明目张胆地刊登广告,大张旗鼓地展开“招生”争夺战,其实质是以招生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帮助考生违规办理户籍、学籍以实现异地高考。今年以来,已有“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重庆31名考生违规更改民族成分事件”等发生。洛阳“高考移民”被曝光提醒人们,还有一种造假与舞弊,一直与高考招生如影随形……
“高考移民”动力何在?
“高考移民”是难度高、投入高、风险高的“项目”。“三高”的“高考移民”何以在洛阳“大行其道”?
人民网的评论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制约高考移民的最大问题是户口,户口不迁,到异地参加高考的愿望便不可能实现。可是,户口是不可能随便迁的,能够成功,除非有人在背后“鼎力”支持。
同样,学籍也是高考移民一个不小的障碍。毕竟,只有户口没有学籍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如果没有招生高中所属教管部门的配合,恐怕这也不能顺利地完成。
“三高”的“高考移民”在洛阳能够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一条“产业链”,仅凭招生的几名教师或一两所学校是绝难完成的。“高考移民”能成为“公开产业”,对应的是相关高招监管措施的缺失。而从学籍到户口能形成“一条龙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招生环节绝非个别人被“公关”。
舆论指出,“高考移民”问题还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河南、山东、江苏等几个高考竞争激烈省份的高中生向边疆、直辖市等高考竞争较弱的省市移民,一方面边疆地区教育条件较差地区的学生先到内地学习然后再回到本地去参加高考。
这些乱象,反映了不同省份之间高考录取分数和比例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成为“高考移民”的根本动力。
权贵子弟“加分”,平民子弟“移民”
相比重庆“民族成分加分”、浙江绍兴一中加分考生“非富即贵”等事件在操作时的偷偷摸摸,洛阳“高考移民”颇耐人寻味。
重庆“民族成分加分”事件,对应着31个在当地“有势”的家庭;而浙江绍兴一中加分考生,同样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东方早报》的评论点出了这一事实。
而洛阳的“高考移民”则更加“平民化”一些。《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这样描述:“移民重庆是相对划算的选择,贵州一所学校要价6万,新疆一所学校要价6.8万,重庆只需3万元左右。”换句话说,这比“民族成分加分”、“三模三电”加分要“便宜”和“容易”得多。
此前曝出的“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让人惊叹高考造假的规模之大。此次洛阳“高考移民”事件,也让人感慨有人在高考造假的“利益链”上,真是无孔不入,无缝不钻:权贵子弟“加分”,平民子弟“移民”。
如何解决“高考移民”问题
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高考招生相关的漏洞待补。对于权贵子弟“加分”,应用重典问责以儆效尤;而对于平民子弟“移民”,釜底抽薪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
不容忽视的是,不同省份之间高考录取分数和比例的差异,是形成“高考移民”的最根本动力。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则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有舆论指出了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过高的问题,认为这对于相关省份的考生来说是很大的不公平。同样的高考分数在其他一些省份可以上重点,而在本省却只能上二本或者更差。
教育公平处于社会公平的起点。《潇湘晨报》说,最能让人们保持一份信赖和期待的起点公平,应该得到制度上的充分保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王小舒)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