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几个处理方法

阅读:119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7/31 15:00:58

 

地理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中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所以对地理课来说地理课堂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要上一节优质地理课,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要分清,详略要得当,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来讲授;其次,还要注意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而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地运用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下面结合教材实例,介绍几种处理教材的常用方法。
一、重组法——合理重组,构成知识网络
(1)取舍。即对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则舍而弃之(特别是选学内容)。
(2)增补。即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比如讲到必修三《能源资源的开发》时,教材是以山西省为例来进行讲述的,但有些知识对于能源资源贫乏地区的学生来说显得过于遥远和抽象,这时就可以补充一些视频资料,比如中央台有一期新闻调查就是调查山西孝义煤炭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环境问题的,用在此处非常合适。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拓展。即对教材重点中表述不够充分或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予以扩展或充实。比如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时,传统工业区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德国鲁尔区,除了鲁尔区外,教材还简单地列举了其他三个传统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但是教材一带而过,为了让学生自己找出或者更深地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一般条件和基本特点,对教材简单提到的三个传统工业区的有关知识就需要适量拓展。 
(4)调序。即改变教材的原有陈述顺序,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接受。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教材最后以我国野象在历史上的南迁来说明我国气候的变化,这个例子就可以向前提,因为课标是要求用实例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第一部分讲述气候变迁史,第二部分讲古气候变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近代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可以把最后野象分布的南迁用到第二部分,用来说明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分布的变化。
二、举例法——适当举例,增强教学效果
举例,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必要的时候,举个恰当的例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高中教材理论观点涉及较多,一节课中只阐述枯燥的理论事实,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及知识的掌握。这时用一、二个生动的例子给理论以支持,学生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理论也就更容易被接受。比如讲到全球气候变暖时我就举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南极企鹅数量的减少,让大家思考企鹅数量的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例子是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面临灭顶之灾,这又是什么原因?而且用多媒体展示了相关图片,学生们的热情高涨,讨论很热烈。
三、知识表格化
某一重点知识,教材可能会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讲到气候的变化时,就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的知识,这时同学们把握要点,只通过简单地阅读教材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把知识转化成表格的形式,这样就换了一个角度,可以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表格,这样学生无意中就把文字知识转化成了表格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表格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利于比较。对于需要进行比较的知识,我一般倾向于运用表格。
四、难点题目化
对于教材的难点内容,适当地把它转化成题目的形式,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可以把难点知识转化成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改错题,当然还可以有别的形式,关键是看知识的内容而定。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中有关于如何测定古气候变化的知识,其中的方法之一是用树木年轮来进行测定,这个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年轮的厚薄体现了气候的冷暖干湿,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知识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就设计了一个题目,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假定降水相差不大,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时间段气温的差异,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就把知识掌握了。
总之,教材只是载体,教师每处理一篇教材,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真正做到客观地认识教材,科学地运用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
山东郓城一中 刘海荣
     来源:本站|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