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办学规范化的实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的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使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认识和感受: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也只能采用被动倾听、记忆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得以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如果不转变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仍然以被动接受为主,那么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的就是背诵、记忆、机械训练,而没有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从而也就不能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利用活动与探究或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例如: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还是资产阶段革命,辛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地去学习,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例如,讲到开国大典这段历史时,我就和同学们过生日相类比。正如同学们有自己的生日一样,共和国也有自己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的生日。同学们过生日要唱《生日快乐》歌,我们升国旗要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过生日的时候,要请同学、朋友来聚会,而每逢国庆节就有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欢度国家的生日。让他们在对比中学习,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较容易地理解开国大典,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有些难记的知识也可以编成口诀。例如,淮海战役的领导人:可用碳(谭)素(粟)一(毅)百(伯)瓶(平),即谭震林、粟裕、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就能很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点,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同学们才原意学习它、了解它、研究它,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讲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同学们觉得太遥远了,学了也没有用处,面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历史和现实相联系,面对现实,面对未来,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古代史时,我想方设法去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学墨子“兼爱”、“非功”的观点,它体现了我们现在社会所提供提倡的和谐社会,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的观点,正好符合现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古代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减轻农民的赋税,而现在国家也提倡减免农业税,这样把过去的事和现在联系起来,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并不遥远,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了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当然,除了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搞一些历史竞赛。可以以平行班为单位确定一些选手,每个班还可以选出20多名啦啦队员,这样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与活动。由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参与,教师只起策划作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
三、认真研究教材,实现课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标,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我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认真研究教材,整合教材,适当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加强历史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提前启用“活动与探究”突破教学难点,使用“自由阅读卡”和其它画片,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强调“论从史出”加大使用资料的力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资料和史料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多鼓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惩罚,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有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因她上课问题回答得好,我鼓掌表扬了她,以后,她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一跃而上。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2、不带情绪上课
带情绪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你心里有什么不快,上课的时候不要把气出在学生身上,不要以训斥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要产生过激的话语;如讲一些“你们素质太差”、“我讲得不好,你们有本事上来讲”等等,这样的话语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又怎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在课堂上。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在平时,历史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对学生提的建议,认真听取,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发扬民主的作风。尽管自己也希望课堂教学,能够生动一些、活泼一些。于是,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就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种做法,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说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给以正确的引导和补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多注意那些特殊学生。无论在课堂发言,还是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总有个别学生默默无言。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关爱和照顾。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积极的让他们发言,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使他们慢慢的从胆怯和惧怕的心理中走出来,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对于课堂出现的偶然事故。教师要善于驾驽和把握。该暂放的就要暂时放下来等到下课再说;该及时处理的就要及时的处理。不要由于课堂事故影响了教学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泼而不混乱,积极而有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