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高中生,高三期中考试后 ,我们该做些什么!

阅读:43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9/12/24 17:06:32

每年的11月中旬,是高三期中考试的时间,期中考试可以说是高三这一年的第一个分水岭。今天我对期中考试这个时间节点做一个复盘,盘点下前一个阶段的状态,总结现在的问题,规划后期的进度。我从知识、心态、问题、现状、方向五个方面展开,总体方针是,前紧后松,赶早不赶晚。

  一、知识篇

  期中考试前后,大部分学校政治的一轮复习进度应该是完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期中之后是哲学部分。从学习知识的程度来看,学校之间参差不齐,但基本上都是以教材为核心,一切工具和练习都坚持“课(ben)本(ben)主义,教(jiao)材(tiao)主义”,常见的三种方法我认为不可取:

  1.按照高一、二的时候那样,过一遍教材;

  2.是用知识清单代替知识讲解;

  3.在讲解主观题的时候,答案很用力地往教材上面靠拢,diss出来一个面目全非逻辑不通的答案。

  教材当然不能抛弃,但是死抠教材,会让学生越学越死,甚至有不少老师抛出真题答案无用论。

  在这,我必须正本清源,给你们讲讲真题答案和阅卷细则的作用。

  高考最主要的功能是选拔人才,所以试卷的选拔性体现在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上,而如果建立坐标系的话,横轴分数,纵轴人数,绘制出的曲线就应该是两端低,中间高,说明大多数人都应该在中等分数段,两端的低分和高分人数要少,难度系数的调整,是在抛物线的中轴左右调整而已。

  高考要发展,但是在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的情况下,如何以考促教呢?

  首先,真题的答案具有逻辑上的唯一正确性。换言之,如果有学生能写成真题答案这样,一定是高分甚至是满分,事实上全国卷地区每年都会有高手。

  第二,关于阅卷细则,其实很多人都以为阅卷细则是一个“明规则”,是权威标准,实际不然,很多老师言之凿凿说阅卷细则就是这么写的,其口气之坚定,就好比那些给你讲中南海内幕的人一样。事实上,阅卷细则之所以出台,是因为很多地区由于教学质量过差,导致按照真题答案标准阅卷,会导致数据图像如同瀑布一般倾斜向下,低分数段人数过多,考试就没有意义了,而阅卷细则的意义就在于,让那些原本一分都得不到的学生,能拿到可怜的4分。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个阅卷细则本身逻辑不通,而且在一千个老师的口中就有一千个标准。

  总之,不要幻想着你的答案能跟阅卷细则一样,就算是写的一样,你也是这个题的looser。所以,做文科生要有点追求,向参考答案的标准看齐。

  二、问题篇

  十一月中旬的时候,一场期中考试,选题范围是四本必修,设置这场考试的初衷,是在开学以来,学生找我答疑的时候,问的很多问题,都是高考中不可能出现的问题:

  1.“没意义”的计算题。计算题已经多年退出高考政治舞台,明年,后年,以及你复读的N多年一定不考,别问为什么,问题太low,再问绝交。

  2.“小儿科”的选择题。所谓小儿科,就是用教材语言去编撰选择题的题肢选项,丝毫不考虑是否在学科上说得通,就比如说,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这是经济学中最难把握的一组概念,诸多经济学的细分学科都会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讨论具体情境问题,哪像高中选择题里面那样,动不动就认为国家政策是给高考预备的。

  3.“没头脑”的主观题。所谓“没头脑”,就是这个主观题所有的材料信息,已经把具体的行为给你罗列出来,答题过程就是一句一“怼”,把材料跟教材匹配上就完了,完全无法运用学科思想,给分的高低全凭材料抄的全不全以及跟参考答案怼的文字是否完全一样,只要有差别,哪怕意思对了表达无误都要扣分,我管这种题目叫“没头脑”。这种题目往往披着“最新时政”的外衣,凭空去猜测似乎教材每句话都内涵深意:比如让学生围绕人民默写“党的性质宗旨”、“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平”、“共同富裕”,答案车轱辘话来回说,其结果是,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越做越没自信。

  以上我所说的这三种典型,对比下2014年到2017年的真题,看看模拟题和真题是在一个维度上么?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翻看我以前的真题音频解析。

  三、现状篇

  从我这次在线测评的结果来看,其中90分以上的同学有占比20%,80分以上同学占比27%但从总体状况来看,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1.高分同学,首先表现在主观题分数高,而主观题分数也就决定了选择题分数。这个道理很简单,主观题分数高反映的是对学科本质的思维能力,反复消化我在课上的体系以后,当看到经济学题目的时候,脑子里面会思考宏观经济运行理论,当看到政治学题目的时候,脑子里会想6组政治关系,看到文化生活题目的时候会联想到文化价值理论,看到哲学题目能还原到形式逻辑分析。主观题思路清晰,必然选择题能顺利归位。

  但是也不是说现在高分同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以下三个问题还是很明显:

  (1)无用表述过多,没有实事求是。一个具体问题,非要上纲上线,不分情况的就把什么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性质宗旨……这种空话套话往上面扔,你可能会跟我狡辩说,写了又不扣分。考场上你有时间写么?你能保证写这个的同时不影响正常逻辑么?根源还是你摆脱不了字数等于分数的阴影。

  (2)脱离学科语言。学科语言不等于教材语言,但是也不是说你复述材料就得分,这次考试在政治生活主观题部分,有很多同学会在这部分很准确的用经济生活语言解释问题,这很好,但是,“二次转化”是让你再翻译成政治,不能把不加解释的生肉就摆在答案里面。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3)选择题形式逻辑分析。材料表明,这体现了,由此可见这种题目叫同意转述,不能写原因措施影响,这叫过度推断。设问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是客观带来的结果;行为旨在,这是主观上我们要达成的目标,这些问题还是不够熟练。

  2.低分同学,看似问题很多,但是都是由基础知识混乱影响学习心态,从而影响学习进度导致的。有一些学员,到现在连经济学部分内容都没处理完,在我了解学习状况以后,发现,他在听网课时候几乎每个词都要查是什么意思,理解句意都成问题,更别说体系了。究其原因,我的网课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从高考真题的命题逻辑角度出发,重新结构学科体系,有些基础不好的同学,要么去拿着我的东西比对教材,要么是把我的东西当成入门读物,必然会十分吃力。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所以现阶段真正要做的是,利用知识清单,把那些最基础的概念先给补上,路要一步步走,没有人能一蹴而就,知识清单虽然不能让你解决高考真题,但至少能让你听课没那么吃力。

  四、方向篇

  期中后,我们复习的方向是什么?我认为要达到三个标准,避免三个误区:

  先说三个标准:

  对我讲过的逻辑主线运用要做到高标准。逻辑是用来体会的,特别是在做优质题目的过程中,每次做都会有新的感悟,经济学做到科技创新的经济影响题,我们如何认识到对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做经济战略的题目,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最终实现转型升级?做政治关系和体制改革的题目,我们要准确把握包含了哪组关系,如何表述其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做到文化生活题目,能否准确把握每个文化符号的功能?谁来创造文化?谁来管理文化?怎样实现伟大复兴?

  2.对真题的掌握的标准要做到举一反三。四年真题几乎每年都有核心理论,14、15年考过宏观经济运行,16年考查社会再生产,17年考查微观经济效益等等这些理论,能否发现并且迁移到类似的题型中?

  3.对答题逻辑和语言要有高标准。很多同学答题给我的感觉是“话不够,字来凑”,角度单一,语言臃肿。我能想象很多人做主观题的时候是在“题里找字”然后“心里刷书”,怼上以后老师看着来吧。或许做低质量模拟题可以得分,因为那些编题的水平那就那样,但是到了3月以后,成绩一定急转直下。所以,必须严格依照我的逻辑去推导生成,前期我可以允许语言贫乏,但是逻辑顺序和角度一定要丝丝入扣,管住自己的小手手,别车轱辘话来回写。

     来源:网络  编辑:b-box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