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校本课程 >  阅读文章

李 鸿 章 研 究 性 学 习

阅读:21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0 10:22:31

——颇具争议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这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课题,特别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尤为突出。何谓历史人物?顾名思义,即是已故的人物。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形体死亡;一是在时间上是过去了的事,不过时间上有长有短,即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之分。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众说纷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现在看来,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确定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进行考察,寻找该历史人物活动与当时历史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恩格斯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在评价历史人物中要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压迫反剥削的正当行为。但是,这种讴歌,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说教式的,而应该是辩证的唯物的。由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不能随意拔高,如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存在着这一现象。但也不能任意贬低,如洋务运动中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
    
第三.要确定历史原则。所谓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去评价历史人物。这里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有这方面的倾向,特别是什么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把李鸿章神化为民族英雄,被过度美化了。另一种是把历史人物妖魔化,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律视为牛鬼蛇神,统统加以摈弃。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主流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不是圣人,他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如评价秦始皇,最主要依据是他开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是,他的焚书坑儒,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焚书坑儒,就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同样也不能因为他的历史功绩,而淡化焚书坑儒。唐太宗也是如此,与历代皇帝相比,他是一个很有才干、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到了后期,却不能保持节制和纳谏作风,徭役繁重,奢侈享乐。

第五.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同侧重点,如古代史上的政治人物,主要从其政治主张措施上入手,看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从其对打击地主阶级统治有何直接作用,是推翻或是瓦解封建政权;间接作用看他对新的统治阶级调整政策方面有何积极影响,或者说有何借鉴作用。近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主要从其活动中,看他对反封建反侵略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有何作用,对西方生产技术的态度,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有何积极作用等。

第六.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发展会有不同影响,对此我们要把握好两个尺度:一是按阶段去考察,如对蒋介石的评价,他在创办黄埔军校、在抗战初期的积极作用、抗战后期,他出席开罗会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当肯定;一是从几个方面去考察,如对汉武帝的评价,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依据上面的事项,现在我们来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40余年,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功过集于一身。对他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通过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全面、客观、辩证、历史地评价他。通过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挖掘研究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并运用资料阐述观点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的准备主要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李鸿章1823215日(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他把自己一生概括为: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搜集材料的途径主要有相关图书馆,杂志等媒介,但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最有效、最方便的媒介就是互联网,首先教会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推荐使用Google搜索,主要方法是关键字搜索,多个关键字用空格键分开。这个方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远胜于传统媒介。
  对于评价李鸿章,如果学生事先没做好准备,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评价,因为对他的认识还很少,何来评价,教师应该先介绍李鸿章其人其事的矛盾复杂的两面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了解李鸿章的兴趣。上课前学生先写下自己对李鸿章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防止某些学生偷懒。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

要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发言甚至是辩论,答得好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回答不够好的,只能鼓励,不能批评。好在这个人物是属于晚清时代的人,在课堂讨论发言中,营造一个轻松、热烈、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情境。

小组发言选录:

(一)否定的观点: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活动具有进步意义。如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实习等。但纵观其一生,他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迹起家,以议和误国卖国贯穿一生,中间虽有自强求富为动机的洋务运动,但从他对民族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客观影响来看,一则成效甚微,二则同他一生罪孽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他过大于功。

以下该小组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

学生甲:在政治方面,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大官僚,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为大清帝国镇压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独当一面,镇压了捻军,他是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的刽子手。组建淮军,主要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屠杀大批太平军将士和捻军。掌权期间,搜刮民财,死后留下四千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故民间流传着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军事方面,在清政府与法国、日本的对外战争中,李鸿章坚持和戎政策,即坚守和约,不轻易言战,使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我们从教材上找些事例,如在中法战争前,他奉行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法国军舰强行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他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中法战争爆发后,他代表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谈判,1885511日,签订《中法天津简明条约》。在中法战争中,中国人民在黑旗军抗法大获全胜的鼓舞下,坚决要求抗击法国侵略者。他却声称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并声称黑旗军只是偶尔得胜,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镇南关大捷,根本扭转中法战局的大好形势下,他决定乘胜即收,向法国求和,签订《中法新约》,其结局是中国不败而败。再者,如面对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李鸿章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在日军大量增兵朝鲜的情势下,清朝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赴朝,李鸿章说: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那时候,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这种心态更坚定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黄海战役后,他被日军吓破了胆,为了保存实力,他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丧失了制海权。188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后,他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学生乙:外交方面,李鸿章力保和局是他的既定方针,一贯奉行以夷制夷策略。在中法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李鸿章寄希望于德璀琳的调停,幻想早日解决中法两国之间的争端,尽力避免将战火引入中国境内,结果战争还是爆发了。这种策略只能使清政府丧失了大量的国家领土主权。他想调解帝国主义之间在华矛盾,但没有使列强相互制约,反而使它们携起手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事例:如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甲午中日战争后,改变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力量对比。日俄矛盾凸显出来,俄国开始修筑横贯欧亚两洲的中东铁路,此时正值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沙俄指名道姓要李鸿章前来致贺。清政府自然不敢开罪于沙皇俄国,派李鸿章为赴俄专使。李鸿章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联俄制日。李鸿章前去俄国倍受欢迎自然不说,俄国大谈干涉还辽有功:由于我们的努力,才保持了中国领土完整。李鸿章连声道谢。随后,特向李鸿章提出借地修路的问题,把借地修路同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联系起来,企图迫使李鸿章让步。然而,李鸿章试图联络西洋,牵制东洋。李鸿章希望与俄国缔结军事同盟,并非出自沙俄本意;而借地修路,又不是李鸿章所愿意的事情。李不允借地,俄就不允结盟;俄不允结盟,李就不允借地。189663日,在俄国威逼利诱下,终于签订《中俄密约》。对于签订的《中俄密约》的危害性,李鸿章是认识不清的,他在给清廷的电文中反而自鸣得意地说:条约的谈判,很少分歧,俄方的动机,纯粹是要同我国结成友好关系,如果拒绝了,俄国必然怀恨在心,而且将会对我国造成危害。果真如此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条约签订仅两年后,不是用西洋去牵制东洋,而是东洋西洋携起手来,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李鸿章罪过大焉。

(二)肯定的观点

学生丙: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真正地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的创办,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国防力量。民用工业的创办,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最典型的事例是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短短五年时间,就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使轮船招商局拥有轮船三十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多次谈判签约,他是清政府的代表,是执行慈禧太后的旨意。创办的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打开了中国封建教育的缺口,促进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李鸿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过于苛求。李鸿章功大于过。

以下该小组同学根据教材内容,分别有两名代表,一人代表李鸿章,一人代表伊藤博文,再现李鸿章赴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的场景。

场景一

李鸿章:320日,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表示:亚细亚洲,我中、东两国最为邻邦,且系同文,讵可寻仇?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是,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未必于东有益也。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起衅。我中、东既在同洲,亦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也。

伊藤博文:以胜利自居,不理睬李鸿章所言。

李鸿章:324日,谈判后返回寓所途中突遭行刺……

伊藤博文:41日,伊藤博文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辨?

伊藤博文: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间: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博文: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台手续。

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尚未下咽,饿得厉害。

李鸿章:我接到台湾来电,誓不为日民。

伊藤博文:我们自有办法下咽。多说无益,你要不把台湾割与我国,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搭乘增援大军,舳舻相接,陆续开往战地,这样北京之危实不堪设想。

李鸿章:苦苦地哀求说再谈一次。

伊藤博文:如再打下去,日本的议和条件将更苛刻。

李鸿章:(无奈地)此事容我向太后禀告,再与你答复。……美国顾问科士达从旁催促李鸿章签字。4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画押。

 场景二

根据教学需要,一人模拟慈禧太后,一人模拟李莲英。

慈禧(端座椅中):小李子,上茶来。

李莲英:喳!

慈禧(边喝茶边慢悠悠地问):最近,有什么事吗?

李莲英:禀告老佛爷,李鸿章来电,说如果四日内不予回复,就、就、就……”

慈禧:就怎么啦?

李莲英:经过二十多天谈判,日方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就攻入北京。

慈禧:(惊得杯掉)什么?他们要攻入北京?……

李莲英:禀告老佛爷,本月(4月)13日,日本又派大批增援部队,分乘舰船,赶往旅顺。

慈禧太后:心下暗想:台湾弹丸之岛,孤悬海上,要与不要正同,日本人如此相迫,看来只能是给它了;银子倒是一件难事,至于开口通商,这些年来,开了不少,何在于四处,应了也罢,免得日本人真的就打到北京来,到时我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她于是心中拿定了主意。

李莲英:……

慈禧太后:传旨李鸿章:伊藤博文连日词气急迫,倘事至无可再商,应由该大臣一面电闻,一面即与订约。该大臣接奉此旨,更可放心争论,更无决裂矣。……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旁白:朝廷已露意旨,李鸿章更知再与贪婪成性的日本人作口舌之争,纯属徒劳,绝无大益了,因而也就打定主意,准备最后在条约上签字画押了。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惨败,李鸿章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完全推向李鸿章一人。办理外交不是光凭外交辞令,更重要的是必须以综合国力为后盾。李鸿章作为一个弱国代表,在强敌面前周旋,的确不容易。尽管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有不少失误,甚至是不可饶恕的失误,然而,他也没有回天之力。在中日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的据理力争,表明了其维护清朝统治立场,证明他有维护国家利益一面。总之,一个人的种种举措,往往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要对李鸿章的功过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三)中性客观分析  

学生丁:李鸿章,字少荃,李家世代务农,李鸿章有5个兄弟,都是走读书做官的道路。24岁,李鸿章就考中进士,同时,师传于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
  1853年,李鸿章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最终镇压了太平军。他自称平生可分为科第、戎马、封疆、洋务四个阶段。其实他的戎马、封疆与洋务之间紧密相连,不可截然分开。如果不接触洋务,就不可能获得军事上的成功,也就不可能官运亨通,屡膺疆寄,从而为晚年出将入相办洋务创造条件。

思想敏锐,勇于接受新事物。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李鸿章仍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为目的的洋务事业。
  由重视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七十年代,由于军事工业费用太大,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交通原料等问题,李鸿章从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他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一手创建了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的人才,李鸿章还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实习。
  在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他参与掌握了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但这位显赫的封疆大吏也像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封建官僚一样,在位期间发了不少横财,死后留下四千多万两白银的遗产,因而有了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
  谈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联想到他代表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的《中法天津简明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4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898年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1901年《辛丑条约》等,这不能把所有责任完全推向李鸿章一人。在此过程中李鸿章自然也曾怯敌,避战,客观上助纣为虐,因为,在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他也有过与外国侵略者矛盾的一面,甚至于有过一定程度的斗争,但他与袁世凯、汪精卫还是有区别的。
  李鸿章的一生有功有过,虽然死去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但至今人们对他仍旧是很难盖棺论定的。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和不同,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时高时低。他一生死保大清帝国。他只知道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不懂得变革封建制度,对日益腐朽并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封建传统和封建体制,不仅不敢加以变革,反而坚决维护,始终未能跳出封建传统和封建体制的牢笼,最终与封建传统和封建体制同归于尽,充当了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李鸿章是个多面人:他是近代史上最复杂的传奇式人物,是多重矛盾侧面组合而成的多面人。他既是屠杀太平天国、捻军的刽子手,又是小生民计热心关注者;他既是清王朝妥协外交的忠实执行者,又是有不乏拳拳爱国之心;他既是清王朝卫道士,又是苦心孤诣的社会改革家;他既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产儿,又是西学积极倡导者;他既是浑身打满旧时代烙印的人物,又是在近代化运动中起了创始人奠基者作用。

本组小结:无论从李鸿章的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的进步性,还是从李鸿章在腐朽没落的大清衰落期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都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全新的思考和评价。

老师:同学们用各种方式展示了研究成果。下面我们进入自由讨论阶段,请大家根据刚才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实录(部分):

学生戊:现在有人说李鸿章是爱国的。我认为,李鸿章爱的是大清国,保的是大清帝国,大清帝国与中华民族是两个概念,李鸿章损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学生己:我认为,李鸿章不仅爱大清,也爱中国。他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对抵御外敌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创办了轮船招商局、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当然之所以热衷于办洋务,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虽然没有成功,但留给后人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只有开放才是出路。

学生庚:李鸿章不是单个的人,一定程度上,他是晚清时代,特别是19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整个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化身。

学生申:有人说,李鸿章借办洋务,聚敛财富,这是不争事实。但也要看到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成就,特别是其客观积极作用。近代中国追求的目标是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与李鸿章有很大关系。

学生午:我们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不仅要看他的主观动机,还要看其客观效果,以及所起的客观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其客观积极作用有多大,待历史评说。

学生未:现在看来,李鸿章最具远见的是与曾国藩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实习深造,这不仅是打开封建教育制度的窗口问题,我从资料上看出,当年李鸿章创办的一些军事学校,为后来中国军事教育奠定了很深远的基础,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这些军事学校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为后来袁世凯创办的保定军官学校培养了军事教官,而保定军校又为蒋介石黄埔军校培养了一些军事教官,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军事院校,有不少来自黄埔军校,历史有此继承性,这虽说不是李鸿章的本意,但它的客观积极性十分明显。

老师: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对评价李鸿章各持己见,也闪现了大家的智慧火花。我们的评价暂时告一段落。通过对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从中应该掌握怎样的方法,这是值得思考的。

.小结阶段: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1.历史、客观: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他时间空间环境去进行考察。评价历史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2.全面、辩证:

对于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

基本原则: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

1.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

李鸿章的一生,是中国19世纪60年代90到年代这段历史的缩影,是我们了解当时历史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评价人物,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通过李鸿章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屈辱——抗争——探索;体现了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独立与富强。

2.更准确地把握历史规律:对于李鸿章,由过去作为卖国贼而大批特批,到现在对他从各方面的客观评价,肯定他在中国近代化等方面的贡献。这不是李鸿章的变化,是研究历史的人的认知水平的变化,是我们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结果。我们既反对为了因旅游的需要而无限拨高李鸿章,也反对不顾客观事实而全盘否定李鸿章。

课后小结:千秋功过,后人评说。要对每一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就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反思:

通过对李鸿章评价的探究性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对近代历史人物评价的规律性认识:重在评价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史实说话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和学术观点,提高学生鉴别正误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说套话,用唯物史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进而得出对历史人物的总体评价;通过对李鸿章的评价,让学生经历一次历史思辨能力的训练,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和方法,树立关注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文素质。(5)掌握近代历史人物评价的关键——要把历史人物放在中国面临民族独立与近代化两大历史任务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器物,到政治文化制度的引进和实践。利用对重点评价李鸿章的教学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变幻角度对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的正确评价,从而揭示出中国民族独立的艰难险阻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进程。

作者:安徽省肥西中学        黄小波

     来源:整理  编辑:ahhxb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