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备考技巧 >  阅读文章

阅读积累:高中生应该这样“读”书

阅读:59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6/2/14 14:53:15

  阅读确实是一种能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一种体现,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条件下能给我们启示,授予我们知识,所以大量阅读不仅能增长人的见识,还能丰富人的感情,但是学生读书应该掌握策略。

  一、读的目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读书,具体为什么读则不作要求。也有的老师会突然让学生朗读某一段,或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来一次集体朗读。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莫名其妙的。当然也有的老师让学生读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希冀由此进入交流环节。而事实上,学生刚接触课文,文章还没有深度触摸,哪能问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盲目的读虽然是学生在活动,但并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法体现。教师的价值在学生杂乱无章的读中无形地消解掉了。如果能带着目的读,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就有方向感,就能集中注意力,读起来才有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以及课文的情况,精心设计好每次读的要求,重点筹划好每次的具体目的。带着目的有思维参与的“读”才更具价值。

  二、读的方式

  怎么读,用什么方式读,这应是我们考虑的要点。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课时,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深入探究。课上得很顺利,学生都被李煜的“血泪”之悲深深地感动了。然而,教师最后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时,几十个学生雄浑高亢的声音一下子就化解了刚刚凝聚起来的情感,一节课就这样上“砸”了。这是因为这种带有气势的齐读与本文凄婉哀怨的基调差异很大。为了清楚地检查,分学生一人读和集体读两种样式。由此,我们认为方式的选择应该契合这样几个方面:1.本次读的目的;2.文章的基调;3.教学取向(鉴赏的或批判的),一般鉴赏的适合有声音的读法,批判的则适合默读;4.文体特征——诗歌与散文及古文适合放声读,剧本适合有表情朗读或表演读,小说及普通文章适合默读。

  三、顺序与层次

  一般我们在一节课中安排的“读”不止一次,我们会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地方要求学生作不同的“读”。“读”的目的与方式的选择应该都是确定的,也应该是不能颠倒的。换句话说,就是多次“读”之间往往是不能调换次序的。比如余老师课例中的三“读”,从整体把握,读准字音到体味情感,注意语流到进入情景,把握好语气,三者是有逻辑关系的,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三个问题之间有适当的梯度,不仅讲究逻辑顺序,也吻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要考虑“读”的层次性。所谓“读”的层次性就是结合具体对象、具体情境和具体目的,有区别地安排“读”,不以单一的读来处理复杂具体的情况。可见,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预设好每一次读的具体安排,包括读法的选择,要求的增加等方面。这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流程的推进情况,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当然,课堂千变万化,宜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

  四、指导与评价

  学生不是生来就会读书,也不是一次训练就会读任何书。他们读的能力是通过逐步训练才得以提高的,因此,我们不能只下一道命令,给一个要求就开始袖手旁观,静候学生活动。在读前我们要予以一定的指导。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体会,要么把它读成内心独白的,要么就好像讲给别人听的,要么就大声朗读”。这三个方面都是技巧的点拨。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诗时进行这样指导:“首先考虑的是情境;第二,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情感基调;第三,我们的声音处理。”

  学生“读”之后,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必须予以检查,对学生检查情况更要做出评价。这个评价必须结合问题来进行,并且要真实评价。不能无原则地用说“你很棒”“掌声祝贺”去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多表扬不能以混淆是非为代价,因为明确的是非标准是教育评价的前提和要旨,对低龄的儿童尤其如此。”

  要指导好学生,我们必须自己苦练基本功,首先自己掌握好各种读法。只有自己会读,善于读,才有可能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与评价。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在真实评价的基础上适当予以表扬,如此方能切实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与水平。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