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长在陪考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三大心理问题
1. 缺乏自信
这里所谓的缺乏自信是指在陪考过程当中,家长们发现自己有越来越多的不足,有越来越多的事情不能亲力亲为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当得知其他家长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备考条件而自己无能为力或者自我感觉陪考方法出现巨大的纰漏时就更加自责。也或者因为考生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或者某次考试发挥失利而对孩子升学失去信心。
我们说,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期望值的制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或者是在理解“何为高考成功”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家长自身期望值的理解。要清楚的是,高考依然是高三考生自己的事情,无论本领多么大的家长都无法替代考生去参加考试。家长在高三陪考过程当中永远扮演的是配角而非主角。所以,作为家长,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就足矣,不仅不能过分干涉,更不能越俎代庖。作为高三考生的后勤保障,我们要在饮食、起居、健康等方面做到“五星级服务”。只要圆满完成后勤保障任务,我们的目标就已经达到了。其次再来谈谈对考生期望值的理解。要清楚的是,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强中自有强中手,即使是每年的高考状元,在考分尚未出来之前,也没有人敢肯定自己就一定是第一名,毕竟考试存在着众多不可测因素。并且,每个考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要求一个适合去二本院校读书的孩子非要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顶尖级学校,那压力可想而知。换个角度来看,让孩子做一件看起来相当“不靠谱”的事情而且必须要成功,有点过于血腥和残忍。所以,家长应该明确:只要考生在备考阶段付出自己的百分百努力,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就是高考成功!
2. 过分攀比
这里所谓的过分攀比包括家长在高三陪考过程当中总爱打听其他考生的备考情况,总爱拿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自己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总觉得别的孩子有的备考条件自己的孩子也必须有,别的孩子有的辅导书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看……
这样的家长实在过得不轻松。每天在盯住自己孩子备考进度的同时还要盯紧其他考生。其实,与其拿出这么多精力来打听其他考生的备考情况,还不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提高自己孩子的综合成绩或怎样有效弥补因偏科而造成的分数弱势上。实际上,过度关心其他考生的备考情况也是家长关心自己孩子的表现——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好啊。但这种心态往往会使得考生非常尴尬,他们不愿意让家长介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在他们眼中,自己备考的事情家长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有的家长已经完全不了解现在的教育教学体系,有时候看似出发点很好,但是总是好心办坏事,总会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并且,考生的备考环境与家庭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氛围相关,这也是不能强求的。要知道,高考拼的是最后的分数,而不是备考的过程。无论备考过程多么艰辛或者多么舒适,最后总是要用分数说话的。
3. 极度敏感
这里所谓的极度敏感是指家长在陪考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过于在意,比如孩子休息放松一会儿会不会影响学习?孩子天天学习但成绩反而下降,会不会因为并未真正努力而是装样子给父母看?为什么孩子最近总是不听话,似乎欠了他几辈子似的?孩子最近跟异性同学接触频繁,这么关键的时刻早恋了该怎么办?
虽然说以上的疑问可能当家长的都会寻思,大部分家长却会及时化解问题、解开心结。但是对于极度敏感的家长,就不轻松了。由于对于上面类似问题没有一个定夺的声音,因此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孩子学习之外的一切行为都被他们否定:不准看电视、看杂志,不准进行体育锻炼,不准和异性交往,要及时跟家长汇报每天的动态,甚至会翻看孩子的日记等,似乎孩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只能坐在书桌前捧着书本看,这样才是真理。结果却导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更加疏离,矛盾更加尖锐。
极度敏感的家长每天翻来覆去想的都是类似问题,他们被这些问题困扰,又苦于没有解决办法,时间长了,这部分家长恐怕就会被自己的“神经质”逼得无路可逃,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二、 家长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高考确实不仅是考生自己的事情,但也绝不仅是家长的事情。怀着殷切希望的家长忙前忙后,就是为了充当好考生后勤部长的角色。但有时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会“好心”办“坏事”。而这些所谓的“坏事”实际上就意味着心理出现了问题。
1. 全程陪同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无法与孩子一起去学校复习就是一件极度对不起孩子的事情,于是孩子放学回来就可以弥补自己的遗憾并担当起监督员的角色。从孩子跨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形影不离地伴随左右,美其名曰等待随时调遣,但实际上也在或多或少地行使监督之责。这样就会给考生造成很多压力。
另外,过于殷勤也是考生最反感的行为之一。有的家长动不动就送一杯牛奶,送一盘水果,更有甚者在做这些事情时过分小心,使考生更加紧张。一位高三考生也曾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看书就是看书,妈妈又递这又递那的,一看到她那眼神我就紧张。”由此看来,家长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 动员早睡
高三考生每天晚睡一些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有些家长就过分地担心。他们总觉得孩子复习功课实在太辛苦了,又经常听老师和专家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于是就过分频繁地催促孩子上床睡觉。
其实,这种行为也是因为家长心理过于紧张所致。睡眠习惯不要轻易和刻意地去改变,适当地提前入睡的时间是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是如果家长过分强调早睡,就会打乱考生的复习计划和实践安排,反而影响了考生的心情和复习的质量。究竟是不是需要将入睡时间提前,需要家长和考生进行商定,最终由考生做决定。
3. 众多暗示
如果家长经常把一些励志类图书刻意放在孩子枕头底下或者书桌显眼的地方,想让孩子在休息时间阅读这些书籍以激发拼搏精神和斗志,使其最终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孩子很清楚家长的良苦用心,但家长的这番做法并不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相反,这会起到一种负面暗示的作用。孩子会认为家长这是在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像状元那样考上理想的大学。由此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罪感,会产生“考不上名校就是无能”的想法,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
4. 创造条件
高考房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租用高考房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将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以休息,同时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以提高备考的舒适度,提高复习效果。
家长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复习环境是爱护子女的表现,也彰显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家长在创造条件时考虑问题不能过于单一,应该更加全面地去考虑,不能因一时的冲动影响了自己的决策。要考虑,创造了新的条件孩子能否适应?需要多久才能适应?每个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大不相同的,有时考生反而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举手无措,找不到复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