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运用叠字的很多。《诗经》的首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历代文人诗歌也有很多用叠字的,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等。
深入体会叠字的作用,发掘叠字运用艺术美,对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大有益处。
1.表达深切的思想感情
叠字对表达诗歌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可以深化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首句一连用了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词人蒙受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在巨大悲痛和深切忧愁笼罩下的精神状态,多角度、多层次地作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起笔“寻寻觅觅”从动态落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整日若有所失,东寻西觅,执著而急切地追索,焦虑难平,坐卧不安的心情。但词人在这场民族灾难中失去的一切——故国、丈夫、金石文物、幸福生活,哪一样还能回到身边呢?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衬托出只身一人、形影相吊的孤独和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词人内心深层的直接剖露。凄楚、惨切、悲戚,种种人间最痛苦的感情在她区区方寸之内交织着,绞动着,积聚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感情洪流,一连串的叠字成了诗人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紧密勾连的叠字,由浅入深地展现了词人幽深、浓重、强烈的愁情,使读者感到了词人激荡不平的感情脉搏。
2.描写情景交融的境界
对于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刘勰评价很高,他曾引用《诗经》中运用叠字描写自然景物的实例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虽是两个字,却能“以少总多”,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遗”,并且认为“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就是说,即使考虑一千年,也难以换上比这些叠字更恰当的字。
在诗歌中,景往往与情融合在一起。而叠字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登高所见,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以“风急”起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往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远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们联想到落木沙沙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3.增强修辞美、音韵美
叠字能生动地表现声音、颜色、形态、神情,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表意更细致和丰富,它又如乐谱中的音符,使诗句富有音韵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一首在当时就广泛传诵的名作。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句用了叠字。“历历”写汉阳树清晰可见,“萋萋”写鹦鹉洲草木茂盛,说登上黄鹤楼一看,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鹦鹉洲上的芳草浓密茂盛。全诗情味浓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格调优美。两个叠字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性、形象性,而且读起来流畅自然,很有诗歌修辞美、音韵美。(来源:《语文报·高考版》2009年第11期 焦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