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中学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导入探究

阅读:256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3/31 16:07:50

湖南长沙大学附属中学    刘宋东 

在新课改模式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教师若能在课堂中再适当地插入某些导入,效果更胜一筹。恰当的导入犹如道路中的桥梁,流行乐章中的前奏,戏剧里的序幕,小说里的引子,起着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带入情境和切入主题等作用。能有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富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会给人带来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它不仅可以避免呆板,千篇一律的导言,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兴趣,开启思维,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一上课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疑问去探究性地学习,因此,对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进行导入设计和探讨,为师生即将进行了的教学活动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尝试,对不同的课堂导入进行了探究,现归纳如下:

: 诗词引入,先入为主。   

我国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 其中不泛描写山川风情,揭示自然地理规律的佳句,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运用诗词导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用诗词恰当地导人课堂,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中。

如讲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产生自转偏向力时,可引用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然后问:诗词里面的桔子洲头为何形成于湘江的西岸呢?百舸争流现象又为何多出现在东岸呢?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与探讨可以得出结论:原来湘江水是向北流动的,水平运动的物体(水流)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相当于湘江的东岸方向)发生了偏向,使江水大多流向了东侧,导致东岸一侧水的流速快,受侵蚀作用强,而西岸一侧江水的流速慢,泥沙在这一侧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三角洲地貌。

在讲我国水资源的调配——南水北凋问题时涉及到跨世纪的三峡工程,可引人毛主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词句,来说明三峡工程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和几代领导人建设三峡工程的夙愿以及现在建设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

此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说明了地形对物候的影响的地理规律,把它作为“自然带的垂直分布”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天气与气候、天气系统”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时,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是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结果?又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导入朗诵一段诗词,创造一种情境,一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

二 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为了使学生更好、更真切的感受课文原意,动之以情,有意地创设一些气氛或环境,然后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朗诵、歌唱、演讲等等都能创设出学习氛围。比如,在流行歌曲中有不少与地理课本相关的优秀歌曲,无论是引吭高歌还是深情的朗读,都可以做有声有色,形式活而生动,如长江第一节的开头,就可以播放CD或MTV《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而讲到黄河时播放《黄河黄》这首歌,其中的歌词里唱到:“黄河的水千年年的淌,黄河的河水怎就这么黄,老祖宗用它洗过脸,留给咱一样样的面庞,一样样的心肠。”用这样的开头,情境交融,主题鲜明。

而讲到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时,可以唱响腾格尔的《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 ,这是我的家哎耶 ,奔驰的骏马 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 ,这是我的家哎耶 ,我爱你我的家-------点明了其自然景色:由蓝天、碧水、绿草构就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讲到旅游的特点时可借用《我想去桂林》里唱到:“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从歌词里说明了旅游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要有空闲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要有去旅游的欲望。

讲到中国的旅游资源时,可以引用一首歌《其实你不用去远方》,里面有歌词写道:“其实你不用去远方,好地方就在你的身旁。”来说明中国国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而讲到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时,可以引入“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说明城市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毗邻港澳,近海,交通便利)之外,人为因素(国家政策)也起到很大作用。

三.设置障碍,开启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由疑心起,有疑才有思。巧妙地人为设置一些障碍物,设疑问难,有意识地将知识性,趣味性,思维的广阔性融为一体,便于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推测,想像和分析。进而进行探究去追溯原因,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的目的。

讲到“水循环”一节时,先导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紧接着提出问题:黄河之水究竟是不是天上来的?是不是奔流到海就一去不复回?为何地球上是江河水流不尽,大海里的水填不满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疑点都会迎刃而解:从水循环来看,黄河之水的确是从天上来(大气降水),但奔流到海要复回,是由于进行了海陆间水循环,地球大陆上的江河水流之不尽,大海里的水也永远填不满。这样前后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课堂结构也严谨得多。

同样的方法还可运用在讲授地壳运动时,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也发现了只有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88444)的地层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何单独在澳大利亚大陆上还发现世界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为何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区,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等等。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