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和有些内容的抽象性的特点,而且学生的生存环境相对而言比较狭小,观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机遇较少,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把这一地理事物(现象)和另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相关的比较,从而得出新的地理概念.
比较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把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与另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它启发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在比较中了解了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正确得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和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这样提高了认识地理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本质的特征比较相似或相反的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还应该具有典型性,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突出.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巧用比较法来进行学习,则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由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比较法类型具有多样化,综合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 类比法
就是指把同类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从而了解各自的地理特征。
1.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是确定同类地理对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的一种比较方法.
例如英国和日本对比:
类别
|
相似处
|
不同点
|
英国
|
日本
|
位置
|
岛国
|
大陆西侧,大西洋中
|
大陆东侧,太平洋中
|
地形
|
山地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
地壳稳定
平原为主
|
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山地和丘陵为主
|
气候
|
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
|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
季风气候具明显的海洋性,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资源
|
资源贫乏需要进口
|
煤、铁、石油较丰富:北海油田
|
森林、水力等较丰富
|
农业
|
地少
|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机械化和生物技术
|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
|
工业
|
工业化水平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原料和市场依赖国外;都临近渔场,均为寒暖流交汇而成,渔业发达,海运发达
|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煤炭、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石油工业发达。
传统工业炼铁以煤铁复合体型为主,现向苏格兰发展,
|
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工业发达。
临海型布局,现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
|
又如把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并列起来,进行位置、自然条件、人口、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各地的地区差异,更突出了各自的特殊性,使人一目了然。
还可用此方法的知识点有:经线与纬线特点的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与判断:七大洲的地形特点的比较;热带,温带与寒带气候特征的比较;长江与黄河以及各自上中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对比;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特点,成因对比等等.
2,不同事物相同属性的比较 就是舍去事物的其它特点,只取相似之点进行比较的方法.
例如:讲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时,可以用教室或电影院的排座位来类比;用书面挤压这形式类比褶皱,用双手折断粉笔来表示岩层发生断裂错位类比断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人体能量补充 ----消化吸收----排泄物,来类比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大气吸收地面热量而增温,说明每一个阶段都得经历一个时间差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当地时间12点),地面温度并没有达到最大值,同样,当地面辐射达到最大值时,气温(靠吸收地面辐热量而增温)也没有达到最大值,而是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一天中气温为何最高出现在14点左右.
二.借比法:也叫比喻法,就是把难于相像,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来进行比较.
如在给学生如何确定经纬网上点的位置时,可与电影院里座位的排列相比较,目的都是为了确定位置,找到哪一排哪一座(也就是相当于经度和纬度)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个点.
如根据河流的流向来确定当地的地势高低,可根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俗语来分析,河流入海口这一侧地势肯定要低,发源地这一侧地势要高些.
又如:盐度不同海区两侧的海区,其表层海水的流向问题怎样判断?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比喻:就好象是油和水的关系,油总是在浮在水的上面,所以盐度(相当于密度)低的海区水位要高一些,而盐度大的海区水位在低一些,故表层海水总是由盐度低的一侧(水位高)流向盐度高的一侧(水位低),所以在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表层海水是由东向西流(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故其水位高)
引申: 同一艘船在经过盐度不同海区时吃水深度的变化-------经过盐度大的海区时吃水深度要浅;相反,经过盐度小的海区时船只吃水深度就深些(可用物理学中的浮力知识进行解释,)
三.横比法;把同类地理事物同一发展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加以比较;
如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比较:二者都处于我国的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是,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但黄土高原沉积物是黄土,系风力作用中的黄土沉积而成.黄土高原上的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和冲蚀,故多冲沟,表现为千沟万壑的自然地理特征;而云贵高原则为石灰石,其流水作用表现为溶蚀,即CaCO3溶解成了可溶于水的Ca(HCO3)2,故多暗沟,溶洞等,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又如:冬小麦一般分布在纬度位置相对较低的地区,秋种夏初收(指当地的季节),如我国的华北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冬小麦;春小麦一般分布在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春种秋收(指当地的季节),如我国的东北地区,
四.纵比法 就是将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的方法.借以揭示地理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
例如: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阶段时的海陆分布;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为:19世纪70年代------二战前-----二战后------现在.
五、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
如在中国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很重要的综合地理分界线,可以把此线以南、
以北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比较:秦岭一淮河以南地貌以盆地、丘陵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大于0℃,大于等于10℃积温4500℃以上,温度带是亚热带,干湿地区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等;而秦岭一淮河以北地貌以平原、高原为主,一月最冷月均温小于0℃,故此区域河流有结冰期且纬度越高结冰期越长,并且在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的河流有凌汛现象(发生在春初),大于等于10℃积温在4500℃以下,温度带是暖温带和中温带,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等。通过这种方法对比,不仅获得了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而且能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达到理解性巩固。
六、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
就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环绕某一专题进行比较,这样得出这一题目的某方面的特点、规律。
如:复习等值线专题时,可以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线等等做一个专题来比较,得出共同的读图技巧和规律:
如等值线图的判断一般需要用到的二大规律:一是高高低低规律——等值线向高纬度凸,则其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等值线向低纬度凸,则其值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要低。二是等值距全图一致规律——即任意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等于0或等于一个等值差。
气压高低的判断规律: 根据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比较看温度(温度高则气压低) ,同一垂直面上气压高低看海拔(海拔高则气压低)这两条原则,
七、联系对比法 是揭示地理对象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比较方法。
例如:讲述北美洲地形时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二者都是分三部分,只是东西方向有所差异,还可联系到南亚地形,也同样分为三部分,但不同的是南亚地形是南北纵向三部分.
又如讲拉丁美洲的单一商品经济时联系东南亚.西亚与北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等等.
又如人口的迁移,讲到美国的是由东北部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联系到日本是由中部向其领土的南\北端迁移;俄罗斯是由乌拉尔山以西(欧洲部分)向乌拉尔山以东(亚洲部分)迁移:德国是由北部向南部迁移;巴西是由东南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迁移.
如讲到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时,可以把同一纬度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归纳到一起,三地所处地理纬度位置大体相当,同属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也相一致:一是地处南半球低纬度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的位置,多形成降水(地形雨),二是受流经沿岸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作用带来的降水量增加.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好方法。但要根据地理教学需求而灵巧运用,做到随堂而变,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