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调整心态,学用结合,提速增效

阅读:17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3/31 15:54:38

——浅谈语言运用题的备考

番禺区象贤中学  刘文海

每年的高考题都有一块试验田——语言运用题,一年一变,年年新鲜,令备考者不知所措,更令考生头疼不已,而09年的图表题(22题)令13万考生得零分,更令高三学生如坠冰窟。更有考生作最坏打算,考试时间紧急时,或在作文未完成前,放弃其中一题甚至全部,优先考虑其他题目,到考试终了,直接失去6分至12分。语言运用题已成为部分学生的鸡肋,而笔者经历几场试验后,有了一些教训,也作了一些尝试,正想方设法把它变为“鸡腿

一、调整心态,不弃一题

从多次月考的情况来看,不少同学因时间不够,放弃了一题语言运用题, 甚至全部放弃。这是不当的,老师应强调绝不放弃一道语言运用题,同时在平常的考试中一定要培养沉着应对语言创新题的心理素质,提醒学生在高考中碰上没有训练过的题型,不能一下子就乱了方寸,而应冷静分析,从容答题。只要考生认真调动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能力积累,就能正确解答题目,得到相应分数。

1.转变观念。

首先,任何一道题目都不能放弃。有些学生认为语言运用题得分率很低,即使作了也得不了几分,而且吃力不讨好,又浪费了时间,影响后面的写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放弃,将直接失去6分至12,这是2-4题选择题的分值,换句话说,相当于2-4题选择题没做,这是多么可惜,走出考场一定会痛心不已。而且只要去做了,还是可以得一些分的,总比空白好许多。不放弃一道题目的想法必须深入学生心里,让它根深蒂固。

其次,语言运用题也有方法。有些学生认为语言运用题如天上云彩,难以捉摸,解题方法不太实用。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粤教版的教材就安排了一些有关语言运用的理论文章,提醒学生了解此类题目的相当知识。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极其重要的,需要仔细阅读、认真领会、反复练习。可有的同学认为这些内容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这些都是虚的,远不如做几个专项练习有效,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考生要真正夯实基础,需要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和要求去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再次,语言运用题并不是一味求新。有些学生一碰到自己没见过的题目就举手投降,其实大可“顽抗到底”。在高考语言运用题中,仍然是以传统题为主,并且,前一年的创新题,在以后也成了传统题,高考语言运用创新题并非“天外来客”,它们出现在语言运用与学生生活的结合部,出现在语言运用与考试说明的结合部,往往在该年高考前已现端倪。因而在应对语言运用创新题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传统题。其实不管语言运用题怎么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要狠抓教材落实,狠抓考点落实,在教学中引进生活的活水,引导学生生活,关注人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多变的语言运用题。

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题: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文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这道题是写致谢词,这类题目并不新鲜,平时我们也写过串台词,开场白等,所以,只要我们在专题复习时,把握此类题型的方法归纳,得分是不成问题的。这也给学生一颗定心丸。实际上,图表题近三年都有涉及,又如2007年的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2008年剪纸画图、2009年的图表转换题,语言运用题有延续性,同中求异。所以考生应调整心态,不放弃、不畏难、不偏新。而教师在备考时也要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态,不能只备考点知识,忽略学生的答题心理。

2.适应新题。即使遇到新题,也应镇定下来,想方设法,写好答案。考前,可把握新题型推出的规律,新题型往往孕育于《考试大纲》和往年的高考题中。因此“考纲”与高考题是我们备考的根本。事实证明,高考语言运用创新题型往往在平常的考试中出现。备考时可分工负责,精心选题,不用重复题,不选怪异题,与时俱进,随新而变,收集广东各地题目,挑选最新的编入套题中。特别注重这一类考题,它既强调语文知识和语言实践的重要性,又引导学生提高品德素养,关注社会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恰当处理学习与生活、书本与人生、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凸现出深刻的人文意义。老师把握时代脉搏,学生适应新颖题目,对语言运用创新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新题型相对旧题型往往是在继承中的发展,就应仔细审题,既要明白继承之点,更要明白出“新”之处。这样,就可能避开命题人为拉开区分度而设置的“陷阱”。

2009年高考语用题是一道令09年考生痛心不已的题目,全省有13万人一分未得,个人认为,原因不是读图能力差,而是表达能力有限,或是没注意表达的要求。图表题也不是很新的题目,但它有新意,就在于给出一段文字,限定要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完成,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己表述。教师备考时,可适当的结合常题进行拓展,或让学生适当改变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自编新题,适应新题。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xiaoxiao@126.com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