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素质教育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

阅读:6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3/23 15:47:44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观出发,从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和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两方面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堂设计 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构建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本文就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与高中数学课堂设计谈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 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般是:学科标准、会考说明、高考考试说明、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实际水平等.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只研究认知目标,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
    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如知识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此外,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建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例如:《充要条件》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 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面面俱到,也不是在教育目标上搞平均化,更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充分利用知识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课堂目标的科学设计,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构建素质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这已成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
   1.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去做与习惯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法无疑地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事实上,关于“逆”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乘法和除法、乘方和开方、定理和逆定理、命题和逆命题、微分和积分、进与退、动与静、…….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主要抓:
   (1)公式、法则的逆用
    在不少数学习题的解决过程中,都需要将公式变形或将公式、法则逆过来用,而学生往往在解题时缺乏这种自觉性和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法则的基本功。
    (2)常规解题方法的逆用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其主要的思路是: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考虑间接解决;从正面入手解决不了就考虑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用一种命题无法解决就考虑转换成另一种等价的命题;…….总之,正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逆向转换的思维方法解数学题,常常能使人茅塞顿开,突破思维的定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这是逆向思维的主要形式。
    2.改封闭型题目为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多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
    对于教材中直接采用“已知、求证、证明”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的封闭题(这类封闭式的题目比比皆是),教师也应有意识地把它改造成开放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一般的结论,然后再证明。
    3.抓好类比能力的培养,为猜想提供依据
    由于获得猜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归纳和类比.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好归纳和类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类比是发现的泉源”,它是获得数学猜想的一种基本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由归纳和类比猜测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只有经过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才能肯定其真假性。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猜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指明解题方向,通过使一些原来“山穷水尽”的题目转为“柳暗花明”,提高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4.改封闭型题目为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5.确定答案改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题
    7.重视多学科的沟通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数学知识的多角度应用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在高中物理、生物、化学等的习题中,有些也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从而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谈的有系统地进行培养外,还应经常鼓励学生突破旧有相关知识的局限,不因袭前人,敢于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出人意料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来源:天星教育网|www.tesoon.com  编辑:dongyil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