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高考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已经顺利结束,立足于现在才能更好的把握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对高考历史试题及时总结和认真分析,对于我们下一阶段的高三历史备考复习工作和今后的历史教学定调工作,不仅必要,而且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考试题的研究
高考那天,有许多学生走出考场后就给我打来电话“老师,历史这三年算白学了,也没有书上的知识呀!”我想,这不是完了吗?误人子弟呀!作为一线历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开始反思……
本次文综试题总体上来讲,地理侧重于“双基”考察,应该说是较为简单的;政治、历史则侧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评估与检测,相对而言试题难度较大,故得分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历史学科,不仅考察学生对书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知识点的外延与升华的考察程度也日益加深。尤其是选择题中的第1题、第34题、第35题,四个选项所表达的含义几乎都与题干问题意思接近,难以排出错误选项,作出正确判断。考生在这种具有较强干扰性迷惑性题型的选择和把握上极易陷入误区,导致丢分较多。那么,对此种类型选择题的集中复习与强化训练,必然代表着今后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和原则。这也将是我们今后高三历史备考复习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引起大家极高的关注。
本次历史高考试题与2008年相比,试题难易程度变化不大。材料分析题要相对容易一些,但与书本中的知识点联系之处并不多。但是如果考生能把材料内容读懂弄透,再分出层次和理出个条理,答出70-80%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有些学生在考试结束时间日益迫近的情况下,忙乱之中采取只得采取抄袭材料中相关原文的办法来“亡羊补牢”,即使是这样,其实只要和标准答案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致或者接近,或多或少都能得些分。因此,让学生加大材料解析题中的阅读量,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适当的加以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又成为高三历史备考复习的关键所在和中心环节。
至于高考新题型即超量命题,限量选作的选修题(15分),与必答题相比,难易程度有所降低,应该是考生拿分的试题。但由于此题为文综考试的最后一题,考生答至此处时基本上所剩的时间不多,所以大多数考生都是胡乱看材料胡乱写答案,未来得及仔细斟酌反复检查便草草收场,因此得分率必然很低,很是令人惋惜!其实,这些都为今后考生如何合理安排、利用文综测试的有限时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教训。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高三历史备考工作中要反复强调和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更加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以便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分数。此外,实践也再一次证明,四本选修课程,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其中的一本,其中的一题便可完全应付自如了。
二·对于今后历史教学的一点建议
㈠对高一高二年级而言:
首先事实证明2009的历史高考试题已经找不到类似于考察书上特别细化量化知识点的命题,对一线教师而言在历史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知识点分析不必太过细太过多知识面不必太过宽。应该以教材为蓝本.以考纲以为依托认真梳理教材知识脉络,授于学生一个整体知识框架。掌握一些必要知识点即可,如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经过(时间,地点,人物)、影响等等。而这本身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一种颠覆,教师必须尽快加以扭转并且尽快适应这种改变。此外在练习题的选择和处理上,教师可适当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有意识有目的地适当拔高难度,让学生尽快了解并适应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尤其是针对各种干扰性较强,更多需要理性分析的选择题。至于材料解析题则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快速有效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思维定式。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教学任务。
其次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时间与经历是去吃透教材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它们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事。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把握教材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多作练习题而升华形成的。
最后我们还要非常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例如快速有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语文课教学的积累与沉淀。
㈡对高三年级而言,应该适当地缩短一轮复习也就是“双基”复习的时间比例。2009年的高三备考复习仍旧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尤其在一轮的教学上花费力气最大耗时也最长。而现在我们透过2009年的历史高考试卷来分析,侧重于“双基”的考察并不是很多,题型与我们日常所订阅的练习册或者复习题的内容和侧重点还是有些差别和距离的。由此可见,我们应该适当地缩短一轮复习的时间,加大二轮、三轮的复习力度,加大练习题的难度与梯度,进行大规模、多循环的试题演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今静下心来回顾一下,去年我们的复习工作还是陷入一个误区,即老师对教材的讲解得过多过细,学生对练习题的演练和巩固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试题的选择上有些过于简单。在第二三轮的复习安排上,除了强化巩固教材之外,订阅并及时演练有一定难度梯度的综合复习题当成为核心内容,关注热点的同时并不要偏离正确轨道。尤其是对于阅读题,加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地加以巩固和强化,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一线的高三教师可以在复习同步进行期间多渠道选取有代表性,有一定难度的与本章内容联系密切的选择题、材料阅读题,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随练随讲,日积月累的对学生加以历练,教师可将这些问题通过电脑屏幕播放出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让历史课堂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从表面上看与教材书本上的知识点联系不大,涉及书本内容不多,深挖细讲教材好像无实际用处,高一高二的历史教学工作及日常检验测试的试题难度又好像与高考试题难度脱臼。这使得我们一线历史教师非常迷惑!今后我们该如何开展工作以便更好的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任务呢?很多一线老师都极易陷入误区:高一高二我们讲太多书本知识没有用!实际上高考试题所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正是建立在高一高二历史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我们高一高二把书本知识学懂学透,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基础巩固何来能力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应继续踏踏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好坚实基础。
最近几年的历史命题方向越来越趋向于学生能力的考察与检测,37分的材料解析题除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表达外,更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归纳和提炼,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既要紧密联系书本又要依据材料主题,还要使用简洁专业的书面语言,这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与检测,而这种能力又并非一朝一夕、一书一题就能速成的,所以历史学科的教与学任重而道远,对每位战斗在一线教学的历史老师来说,自身的知识底蕴与文化内涵亟待提升与加强。“想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而学生也要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不仅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既是新课改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全面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