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史论坛”——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阅读:109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26 10:04:58

四川省即将在2010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作为西部大省,保守狭隘的盆地意识妨碍人们的眼界,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已成不可逆转之趋势。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线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但改革的步伐又不能迈得太快,必须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碎步、慢步、不停步的原则,以“贴近高考,贴近课本,贴近现实”为指导思想,寻求一条可控的、稳妥的,风险和代价最小而实效更大的教学改革之路。

笔者在高二文科班的课堂上推出“学史论坛”活动。

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素材,如:我最欣赏的历史人物,历史小故事,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历史影视剧,介绍片段、影评。我学历史的最大收获、体会,历史之谜等等。

然后在每堂历史课教师正式讲授之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分成四大板块:(1)学史心得。(2)风云人物。(3)热点解剖。(4)事件追踪。精简扼要。以世界史为主,以教材重点知识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向周边辐射,作为教师讲课的有机补充,使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历史。

将课本知识适当拓宽、加深,全方位了解重大事件的背景、来笼去脉,把有血有肉、生动丰富的历史呈现在同学面前,进一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求,让每个人都来当“淘金者”,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目的:锻炼口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享受探索历史奥秘的乐趣,到历史长河中上下求索,畅游不止,在实践中大胆尝试,超越自我,战胜胆怯、懦弱,真正品尝到搏击风浪的乐趣——做“时代的弄潮儿”!

研究内容(一)学史心得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学生的心理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成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学史心得:邀请一些历史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做法,推动全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审题?怎样理解教材、怎样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本期学习历史的最大收获?对课本中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如:工业革命扩展的情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五月花号公约产生的背景,等等。优秀学生的学习体会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比教师的传授更具有启发性,因为同龄人沟通往往是最便捷最有效的。

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体,开拓视野,了解重大事件的深刻历史背景,例如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伟大的历程》,电视剧《汉武大帝》、《张学良》、《暗算》,优秀历史影片《长征》、《我的法兰西岁月》,CCTV——10频道专题节目《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让学生看后分小组交流观后感,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进行学习小结时布置一些历史小论文题目,选出优秀范文在课上宣读。

这些活动可以补充教材叙述的不足,洞察历史极富有魅力的细节,更增添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思维能力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研究内容(二)风云人物

历史上的趣闻轶事不少,给后人的启示也深。在教师导引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历史的深邃、魅力,欣赏美丽风光。历史人物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做人处事?怎样守住灵魂的家园,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些问题令学生困惑,也迫切需要答案。而历史人物则为他们提供了楷模。

风云人物是对时局发展起过关键作用,贡献突出的著名人物,也是在某个时代,能够左右一个集体的思想,并促使人们遵循自己的意愿,来达到自我个人目的或是拯救了团体利益的人。他们改变过历史,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他们能让后辈人学到无法估量的东西。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简单凭一己印象来对人物草率作出结论。在理解的前提下尽量从同情的角度、用宽容的心态加以包容,看到事情的复杂背景和发展变化,对表面上看起来早已盖棺论定的历史,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作出评价。由于历史发展的关系,过去的人和事更容易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局限,也更容易被后来人为的种种假象所蒙蔽。所以要避免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符号化。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都纳入学史论坛讨论的范畴。从他们的命运起伏中学生们均能不同程度地作出自己的解读,谈出自己的观点,闪耀着思维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芒。例如:达芬奇的多才多艺,凡高的博爱,曹操的谋略,晏子的机智,杰斐逊的无私,这些不朽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令后人景仰。

研究内容(三)热点解剖

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等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史论坛活动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在活动中学生们尝试分析重要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演变趋势,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何兴利除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进步?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现象搬进教室,进行透彻的解剖、辩证的分析,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高度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与现实表面上看是二个概念,互不统属,但是两者之间内在联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迎接高考,更重要的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总结经验,明白道理,为现实服务。今天的世界是从昨天的世界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昨天就很难懂得今天。现实的问题常常包含历史的问题,历史的问题常常仍是现实的问题。认识现在必须了解过去。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及世界舞台上正上演的一幕幕话剧,都要引起我们的历史思考。似曾相识的历史现象会重演,有些可以从历史中去得到诠释和答案。如达赖叛国与西藏问题,朝核问题与军备问题、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城市化发展战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等。

历史学科的任务是,找准历史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做到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事件追踪:

    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中心线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四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七个要素: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个人主观因素。
事件过程的分析,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事件结果的成因应分析三要素:一客观背景;二主观因素,即领导组织、力量对比、思想目的等;三方式措施的得失等。分析事件的影响有五个方法:
1
、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4、转化分析:即迁移和推广。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和对地理的影响。

学生们分析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官渡之战、卢旺达大屠杀、火烧圆明园、葡萄牙探险之旅,汉城奥运会、拿破仑灭亡的转折点——侵俄战争等。涉及面广,牵涉到的人物众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观察事件,从成败功过中得到发人深思的结论,初步掌握了论从史出、以史带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成果: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过:历史教育有三项任务:一是讲做人的道理;二是讲历代兴衰治乱之故;三是讲历史的前途。历史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必然承担着育人的使命。为了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高二文科实验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特点,推出课前五分钟“学史论坛”活动。

论坛分为四大板块:风云人物,热点解剖,事件追踪,学史心得。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者内涵不同,但不是各自孤立,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要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一定要由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事件必定由历史人物完成。历史现象是历史上较广泛地域、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社会现象。它不是抽象的,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要了解一种历史现象,也一定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一、             贴近课本,开展自主学习

历史课本中的杰出人物很多,学生们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人物,有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等等,走进人物内心,探讨其坎坷命运,评价其是非功过,寻找后人对其作出结论的依据。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让学生“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思考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培养“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理解地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发展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通过思考、质疑、自主创新地探究等自主活动,形成个人感受和体验以获得问题的解决。英国学者汤普森曾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

二、贴近高考,开展探究学习

高考文综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为立意,以问题为中心,以热点为切入点。历史学科的热点包括两类,一是学科内的热点,如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外交往,民族关系,三农问题等等。二是学科外的热点,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具体说来,历史学科本身热点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思考。③中外问题的对比思考。将中国历史上的事件放在世界历史演变的大环境中予以考察,把同一历史阶段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内政外交予以对比,总能得出发人深思的结论,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例如:19世纪中期中英国力的对比。④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的有机结进行考察。汶川大地震给予当代人的启示,大灾难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什么性格?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理解温家宝总理写下的“多难兴邦”的深刻含义?等等。

论坛的选题十分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紧紧扣住时政热点、焦点,既提高认识,又服务高考,更增强能力。在增强兴趣,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思考更深入,拓宽视野,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树立感恩、悲悯情怀,同时将史学界、教育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豁然开朗。

三、贴近现实,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重建。历史知识由远及近的特点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特点之间存在着矛盾,加之学生个人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毕竟有限,对于距离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的历史,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学生重新建构有关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之间就可以对历史史实、理论、观点展开研习、讨论,交流学史心得,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对各种材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在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碰撞中,共同完成对历史知识网络的重新建构。

 

2009120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pe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