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析道德学习理念之课堂应用

阅读:71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19 16:53:01

 

   将道德学习理念应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如何应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有整体观,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增强学生自主和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第四,教师在进行道德规范和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要以情为感人,而且还要和课堂实践相结合。具体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当前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追求金钱、追求享受、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会上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腐蚀着未成年人。青少年道德缺失,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况且,在农村,留守中学生较多,他们缺乏有效的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品德课堂又是其中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责无旁贷。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当代教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毫不迟疑地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好比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这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自己运动’(黑格尔语)的原理。”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那么,什么是道德学习呢?
二、青少年道德学习的含义
  “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是形成品德结构的社会化过程。社会道德通过个人的学习,转化为品德。”在这里,道德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道德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和人的品德发展过程是一致的,是个体成人之必需,是终身学习,没有道德学习,个体的生命存在和精神成长就会发生危机。而青少年道德学习是青少年在价值引导下个体自主建构品德的活动,它是以体验为核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整合学习,“道德学习的实质是品德建构” 。这可以看成狭义的道德学习。这种道德学习理念(也是本文所讨论的理念)重在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思维方式,获得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的推动力,从而让青少年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日常生活。
三、课堂应用的要求
   根据狭义的含义可知:第一、青少年的道德学习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这种观念从何而来?它来源于青少年生活的环境,其中有家庭成员的言行,家庭以外所能接触到的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教师的言行,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宣传,等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教师无法左右,但一方面,教师本人作为中学生德育的主要引路者,本身也是学生人生的导航者,是学生的学习榜样。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作为教师,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展示给学生。言传不如身教。同时,还要将科学的思想观念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选择用作例证的材料,要能从中引导出正确的结论;课堂活动方式要积极健康;无论是材料还是活动都要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突发事的处理要科学合理;等等。
   第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触而蹴。青少年的道德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淡薄到强烈,从低下到高尚,从思想到行为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在曲折中逐渐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要有耐心,学生生成一个新的观念在许多节课内才能做到。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道德上的点滴进步,把它作为推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动力,循序渐进。同时,要看到道德发展的反复性,要有打攻坚战的思想准备。不仅要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要看成是整个青少年道德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要回顾过去,着眼于未来。
   第三、青少年道德学习的主体是青少年本人,这样的学习具有自主性,是自觉自愿的,非强迫性的。一方面,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代青少年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材料或开展的活动要贴近学生,适合学生。如果把只有成人才能读懂的东西交给未成年人去体会,学生会走进预先设计好的材料或活动中去吗?这样的课堂把学生拒之门外,学生的自主与自愿也就根本谈不上了。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在材料或活动中感受体验。当学生产生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时,教师才有必要站出来。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然而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道德选择的标准和方法,以“有限”应对“无限”,以“不变”应“万变”。如一分为二,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等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做:为了让学生接受某一道德规范,要么先推演出正反两方面结果,要么让学生分别站在自己和对立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然后由学生自主作出选择,教师并不表态。如果学生不接受某个正确的标准,不强求。一开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再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自己推导出不良后果,其间教师也不评价。或者通过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这些事必须是学生能看得到的、相信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错误做法的恶劣后果。最终学生自然会作出该作出的决定。这也是在锻炼学生辨别事非的能力和道德学习的方法。美国一位教育家布鲁姆则指出:“教师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自学能力时,才算完成任务。”
   此外,教师的引导还要以学生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会经历或可能会经历的。这样学生看到了道德规范的实用价值,不仅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会自觉地接受道德约束。
第四、道德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整合学习。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让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概念,如“无规距不成方圆”、“尊老爱幼”、“八荣八耻”等,并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等;另一方面,在进行这些知识教学时,无论是情境的设置,还是举例说明,要以“情”为纽带,以“仁爱”为核心。亲其师,才能信其言。
   同时,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如校内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课堂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等。但是,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环境,课堂上道德实践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在农村,综合实践课由于某种原因也很难上好。恐怕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课堂上的道德实践主要是创设各种情景,如短剧表演、情景模拟、辩论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问题采取他们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解决方法,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集体讨论,得出最终的道德评价。可无能是怎样的情境,并不是活生生的社会,其中不乏有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的是学生看到或听说的过,往往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看到或听说了,有的可能还是学生第一次听说。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妨碍学生的道德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也只能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观念、评价标准和方法等。
   实际上,学生的道德学习过程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在课堂上应用道德学习理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教师也要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其有限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l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