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下帷幕,相关话题仍在升温。在公众心中,它依然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和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底线。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尽管存在种种弊端,高考仍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制度,而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备受关注。“异地高考”、“一年多考”、“自主招生”、“高考加分”……诸多高考改革关键词,或承受褒贬,或引发争议,都饱含着公众的期盼。
异地高考破冰仍艰难。数千名随迁子女在非户籍地参加高考,虽然这只是912万高考大军中的一小部分,却体现着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条件放开的多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省份,如河南。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主要流入地如京津沪等地区异地高考政策却依然紧缩。“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教育资源的失衡和公共产品区域分配不均的现实,昭示着配套改革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填平教育差距鸿沟任重道远。对我省考生和家长而言,这种期盼尤为强烈。河南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校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清华、北大等名校逐年增加在豫招生名额,每年我省考上一本院校的仍不到7%,上“985”、“211”院校的只有2%。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流动具备很强趋近性:或向知识密集地区趋近,或向自身生源地趋近。河南要实现崛起振兴,引进外来人才固不可少,还得倚重于更多河南学子上好大学,用所学回馈桑梓。而这一切,都有待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投向河南。
从1977年的录取率不到5%,到如今的七成考生都能深造,大学早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平民教育,而高考,也实现了从“独木桥”到“立交桥”的悄然变化。今天,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已经是中国梦的重要组件。我们对高考改革的关注,也更多侧重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机会均等方能促进教育公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改革进入深水区,高考改革也要敢啃“硬骨头”。 凝聚着全社会的关心,承载着未来的希望,高考改革,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