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营造如诗美丽的的哲学课堂

阅读:219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3 10:52:49
三、精练的课堂语言
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爱”和“追求”,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惟此,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一个人从哲学中仅仅看到若干范畴和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而且我们可以补充说,他是枉学了哲学。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只有哲学家同时被称为思想家。历史的河流流动,多少显赫瞬息即逝,多少富贵灰飞烟灭,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豪门成荒冢。只有“思想”的魅力永存,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目光,牵动了那么多人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人翻阅,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常新。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18世纪,相对于英、法远远落后的德意志民族迅速崛起,这和他们高度重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是分不开的,哲学为社会高度尊崇,成为非常热门的学科,哲学家则享有崇高声誉,以至于小姐的闺房里都有《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哲学专著。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这个人数并不众多的民族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世界的哲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远见卓识对我们今天的世界仍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学习哲学并不是要把大家培养成为哲学家。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我们用哲学思维去把握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才会“挖得深、站得高、看得远”。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了哲学素养做平台,你的眼光、你的思路、你的能力都会出类拔萃。
在高二在一年时间里,老师将引领同学们一起来感悟哲学的魅力,感受哲学与我们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的力量。你会发现,哲学并不是世人所误会的那样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而是对生活的挚爱、对命运的关切、对境遇的思虑、对未来的期待,是一种爱智的激情,是一种思想的探索,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课堂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节课堂上,教师对哲学的精美的语言阐述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从中获得对哲学的感受、想象和情趣。
 四、扣人心弦的材料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善于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以简明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浅显的事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通俗地阐明了深奥的哲理。我国著名马列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哲学上抽象难懂的物质概念是通过“牛角尖旅行记”这样诗意的文字让我们豁然开朗;日常生活中的“抬杠”竟可以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相联系;由一句“无风不起浪”的习语谈起,作者揭示出事物间有机联系的规律。从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说到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小胡子,从生活琐事谈到国家大局,艾思奇谈古论今,纵横漫笔,枯燥艰深的哲学命题通过一个个信手拈来的小例子迎刃而解了。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用一只核桃来讲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核桃壳,本质是核桃肉,而实践的过程就是把核桃打碎。这样一讲,还有谁不能理解?所以该书在农村、在山乡、在车间、在学校到处都有人争相传阅。它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能够使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人类智慧的火花,激起人们的热情,唤起人们去思索。
在高中哲学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大量运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具体形象的材料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理论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材料,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力图向学生展示哲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哲学思维呢?我选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个悖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
当我把芝诺的推理过程严密地展示给学生时,他们都被深深地沉浸在其中了。得出的结论明显违背了常识和科学,尽管人人皆知芝诺的命题是错误的、荒唐的、离奇的,但由于它的推理过程不仅严谨,而且合乎逻辑,以至长时期来,竟没有人能真正讲清楚它到底错在哪儿。我还留给了学生一个没有能够回答的结果:缺乏一种哲学思维方法的时候,人们是没有办法从理论上清算芝诺悖论的错误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哲学思维呢?芝诺的命题究竟错在哪里呢?
上了这节前言课后,学生们绘声绘色地地谈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问题,并不断地问我究竟应该应该解释和回答。通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由“被动”变成“主动”,由“客观”变成“主观”,由“外化”转为“内化”。我笑了,这个问题要等到你们学了后面的辩证法知识,掌握了辩证思维方法后就可以理解了。课程知识不应是冷冰冰的“知识块”,而是灵动的、热切的、具有与人对话的姿态的。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深入思考和快乐成长的地方!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使之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动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倘佯在其中,享受人文的关怀,激活思维的力量,感受思想的内核,师生之间产生无法言喻的愉悦的语言感悟及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与灵魂的永恒,使师生诗意的栖居于课堂之上。有一个政治老师和我交流时说:“政治老师也可以把课上的如诗美丽。”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  编辑:wangl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